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连城蔡氏宗亲理事会第二届 班子成员换届..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姓氏博览 更多

姓氏话题

族规家训

百家姓氏

各姓网站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博览 > 姓氏话题 > 内容 

从历史移民看豫、闽、台姓氏渊源

来源:《寻根2005》  发布时间:2016-1-2
从唐山过台湾说起

唐山过台湾,是指历史上由祖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活动。清代《台湾志略》记载:“台湾人称内地为唐山,内地人曰唐人。”由此可见,“唐山”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在台湾省,“唐山过台湾”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很多台湾人仍把回大陆叫“回唐山”。一些年纪稍长的台湾人,每跟子孙闲话家常、提到祖辈到台湾开基创业的事情时,最后总忘不了说一句:“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在台湾移民后代中,还保留着大陆上传统的“念祖”和遥祭祖先的习俗,这种祭祖活动通常选择在清明或中秋节前后进行,届时汇聚同宗同族人一起在宗祠里举行。所祭列祖列宗包括“开台祖”和“唐山祖”。“开台祖”是指本宗最早到台湾的开基始祖;“唐山祖”是本姓在祖国大陆的祖先,可以是迁居于某地的始祖,也可以指该姓氏的肇姓始祖。
那么,为什么台湾人称大陆为“唐山”、称内地人为“唐人”、称祖先为“唐山祖”呢?这与历史上由中原地区向福建的人口大迁徙有关。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台湾人大多数来自福建,而福建人又多数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裔。1953年,台湾进行过一次户籍调查统计,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姓氏中,有63姓的族谱材料上记载了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县。这63姓共计67万多户,占台湾总户数的80.9%。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历来为中原经淮河南下扬州的主要水路通道。东汉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天灾连年,社会动荡,人口不断外迁,他们迁徙的主要方向是江南。西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爆发“八王之乱”,导致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武装集团大量进入中原,为避兵乱和免受异族统治,中原汉人大量随晋室南渡,入居江南。当时,地处江淮流域的固始县一带,是中原流民汇聚和南下的重要通道之一。后来,这些南下的移民中有一部分又辗转向东南远徙,最后进入闽中,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其实,晋代迁入福建的中原人远不止这八大士族,据当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还有张、刘、杨、梁、钟、温等众多姓氏。此后不断有中原人士南迁,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固始子弟兵南下平“山民之乱”,开辟漳州。随陈政父子入闽的将士及其所带眷属近万人,大部分落籍福建漳州。据后人考证,这次入闽将士及家眷的姓氏有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罗、施、翟、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4姓(见新编《固始县志》)。第二次在唐末五代时期。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聚众响应黄巢起义,率领数万人渡江南下,后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台湾省通志》记载:唐末五代随二王入闽的有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寥、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等共27姓,以固始人居多。由于这两次移民都发生在唐代,对当时地处边远的闽地而言,“唐人”自然也就成为中原人的称谓。后来台湾人称大陆为“唐人”、称大陆为“唐山”,就是这种历史称谓的延续。“唐人”也是海外对中国人的泛称。我国历史上的唐王朝,是一个非常繁荣强盛和极为开放的王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商贸交往活动十分频繁,当时很多国家都仰慕大唐文化,派人来中国学习和进行贸易活动,并把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盛唐文化带回到自己的国家,大唐文明因此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久远的影响。盛唐时,中国也有很多人到国外经商,由于各种原因而留居在当地。唐朝移居海外的汉人,大多自称唐人,而称中国为“唐”。

台湾汉族的姓氏源头均在祖国大陆

台湾省人口现有2300余万,汉族约占98%,其中80%是闽南人,20%是客家人。目前台湾使用的姓氏约有2000余种,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为陈、林、张、王、黄、李、吴、蔡、刘、杨(据1989年统计资料)。台湾十个大姓人口众多,合计约占全台总人口的50%以上。此外,许、郑、谢、郭、赖、曾、洪、邱(丘)、周、叶、廖、徐、庄、苏、江、何、萧、罗、吕、高、彭、朱、詹、胡、简、沈、施、柯、卢、余、翁、潘、游、魏、颜、梁、赵、范、方、孙、钟、戴、杜、连、宋、邓、曹、侯、温、傅、蓝、姜、冯、白、涂、蒋、姚、卓、唐、石、汤、马、巫、汪、纪、董、田、欧、康、邹、尤、古、薛、严、程、龚、丁、童、黎、金、韩、钱、夏、袁、倪、阮、柳、毛、骆、邵等90姓也人口众多,与上述十大姓合称为“台湾一百大姓”。
台湾汉族各姓氏的祖根都在中国大陆,他们的祖先绝大多数早先居于中原地区,几经迁徙最后再由福建入居台湾。例如陈姓的“根”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林姓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淇县、卫辉市一带;张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濮阳和山西太原;王姓发祥地主要在河南洛阳及山西太原一带;黄姓发源于河南省潢川县,该地现有古黄国故城遗址;李姓发源于河南省鹿邑县,这里是李氏祖先李耳(老子)的故乡;吴姓发源于江苏苏州市;蔡姓发源于河南省上蔡县;刘姓发源于河南的鲁山县(祁姓刘)和偃师市(姬姓刘);杨姓发源于山西省洪洞县,弘农杨氏发祥于陕西华阴和河南灵宝一带。
总之,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的姓氏都是从祖国大陆带过去的,海峡两岸人民历来就有割不断的血脉渊源关系。正因为如此,在近年来风靡世界各地的姓氏寻根活动中,台湾同胞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冲破重重阻力和干扰,不断组团来大陆寻根谒祖,典祭先贤,表现出对祖地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向往之情。

历代大陆向台湾移民情况简述

台湾与福建仅隔一泓海水,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就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早在公元230年,东吴大将卫温、诸葛直曾率甲士万人航抵台湾;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慰抚”当地居民。唐代,大陆人民开始移居台湾。到了宋代,宋王朝正式设官建制,管辖台湾。明代虽一度被荷兰侵略者窃据,但最终又被收回祖国怀抱。宋元以后,随着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人移居澎湖者日渐增多,到元朝末年,已有相当数量的闽人定居台湾、澎湖列岛。明、清时期,由闽、粤向台湾岛的移民不绝于道,并多次形成移民高潮。这一时期大陆人移居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从军、垦殖、经商等。如明朝后期,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等率部抵台,在台北北港设寨屯田,并不断招募漳州、泉州、兴化沿海人民到台北拓荒垦殖。崇祯年间,福建大旱,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灾民入台垦殖,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当时有数万灾民来到台湾,开始了对台湾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
1662年,郑成功为了建立反清复明基地,率领将士2.5万人,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营建反清基地。郑氏在台期间,采取各种措施招徕大陆沿海百姓入台开荒,鼓励民间私垦。这一时期漳州、泉州、兴化一带赴台百姓达15万人之多,为台湾宝岛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此后,由大陆渡海入台垦殖的百姓不绝于道,到了康熙中叶,清廷放宽海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成群结队前往台湾垦荒,先后达几十万人,形成了又一次由大陆向台湾移民的高潮。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居民已达200余万。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的将士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原移民的后裔。如郑成功的祖先就是唐末五代时“从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闽”的。由大陆向台湾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国民党军退守台湾时,约有200多万人随往台湾岛,这些人除了来自福建、广东外,还有来自全国其他省区的。

近年台胞来大陆寻根活动情况

台湾同胞历来都很重视同宗、同乡关系,一直保持着我国农村社会的传统习俗。当中国大陆移民最早来到台湾时,往往是同乡同族人结伴而行,聚族而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台移民逐渐增加,各姓氏家族发展扩大,人口增多,来自大陆的新老移民们为联络同姓同宗之间的情谊,纷纷仿照自己祖地的习俗,续修家谱、盖祠堂,形成各自的家族组织,以后又陆续成立了各种姓氏宗亲会、宗亲总会等,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姓氏联谊团体。据1979年台湾《新生报》统计,截止当年,在台湾登记的各种姓氏宗亲会达222个。如今,这些宗亲会成员已成为台湾民间与大陆开展文化交流的骨干力量。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大陆社会环境逐渐宽松,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者络绎不绝,寻根热潮不断掀起,台湾各姓氏宗亲会活动频繁。1978年10月,台湾图书馆举办了《根——台湾的过去和现在》特别展览,展出了中华民族开拓台湾200年的历史资料,证明台湾和大陆的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历史渊源。同年,“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召开年会,对台湾的根源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人员指出:台湾是“枝”,中国大陆是“木”,台湾的“根”扎在大陆,与大陆有着深厚的地缘、血缘关系,台湾世居同胞以及文化、生活,无一不来自大陆。
1979年6月,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题为《乡土、血统、根》的文章,指出:“台湾是我们直接的根,而这根又嵌在更大的根里,那便是中国。”不久,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了《五百年前是一家》历史丛书,从不同角度考证了绝大多数台湾人的祖先是明清两代飘洋过海到台湾定居的闽南人和客家人。此后,台湾新闻界、史学界、文化出版界以及文人学者都纷纷以“根”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台湾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宗教、姓氏等方面,考证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渊源。台湾台中市还成立了“台湾各姓氏渊源研究会”,多年来一直收集整理族谱文献,致力于研究台湾姓氏与祖国大陆的源流关系。自此,一股股长久埋藏于台胞心底的思乡情结悄然迸发,回归祖国大陆寻根的愿望勃然兴起。
游子思归,人同此心。寻根谒祖、归乡探亲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自从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允许公民赴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回大陆寻根探亲的人急剧增多:1988年为45万人次,1990年达90万人次,1992年近150万人次。台湾各姓宗亲会也抓住时机,纷纷组团来大陆寻根谒祖。他们最初是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访祖认亲,后来不再满足于沿海家乡,进而深入到祖国内地寻根,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台湾同胞寻根觅祖的足迹。
河南省所在的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华古今22000多个姓氏中,源于河南的约占40%以上;在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300大姓中,有150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相继到河南寻根谒祖、旅游观光,其中台胞来寻根的人数和次数最多,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11月以来,到河南的台湾同胞近130万人次,其中有26.7万人次是来寻根祭祖的。1989年至1995年,到河南洛阳王城公园拜谒“根在河洛”碑的团体有120多个,人数达2万人次。
从台湾同胞不断到祖国大陆的寻根活动不难看出,中华姓氏有着何等的凝聚力!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而是中华民族血缘相继的标记,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桥梁。海峡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姓氏,充分说明了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人民是同文同种同根,血浓于水,两岸人民历来有着割不断的亲情关系。
(作者单位: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

·上一篇: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 ·下一篇:论海峡两岸家谱对接的原则和路径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