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组织宗亲到南通..  · 菲律宾青阳衍派蔡氏联谊总会捐巨资助学  · 广东汕头市潮南蔡氏宗亲会赴福建漳浦谒祖敬宗..  · 浙江省苍南县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第三届换届大..  · 福建连城蔡氏宗亲理事会第二届 班子成员换届..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蔡氏渊源 > 内容 

蔡氏历史

发布时间:2015-1-23
   秦朝

   蔡泽后裔及其家族。秦时期蔡氏家族中以固始蔡氏为盛,以蔡泽为最杰出代表。他是燕人,战国末年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以善辩著名,游说诸侯甚众,入秦国后,经推荐被秦昭王举为相,随后在秦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王三朝拜相。在哲学上,着重发挥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提倡道家的寡欲、知止的观点。认为只有寡欲知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是蔡氏家族中第一个被收录二十五史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被载入史册。他去世后,葬于固始(今河南),子孙也随迁居固始,就成了固始人,所以很多的后裔都以作为蔡泽的后代为荣,在《蔡氏族谱》中都记载先祖为“固始人”。也就是从蔡泽开始,这是蔡氏后裔有了“郡望”的记录。秦末农民起义中蔡姓人也不少参加了义举,史书记载上蔡人蔡赐,曾被陈胜的“张楚”政权任为上国柱,封为房君。为陈胜吴广起义,出谋划策,献身沙场。关于他们的记载在正史中都只有寥寥几笔。蔡千秋,西汉,沛(今属江苏)人,字少君。尝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时为郎,后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毂梁者,莫及千秋,帝愍其学且绝,西以千秋为郎中户将,迁郎十人从受学。蔡义,汉,温人,汉昭帝光禄大夫,后拜相,封二千户,阳平侯,无后,卒,国除。蔡茂,有怀(今武陟县)人,历官侍中、司徒,名列三公。蔡湛,光和一年,为藁城长。在《蔡氏族谱》中的记载也不够详尽,只在谱系图中体现。因此此时的蔡氏只是在流亡国暂露头角。
   蔡寅等家族及其后裔。蔡寅,陈留(河南杞县)人,初为魏国太仆,秦末参加起兵反秦,加入义军。汉王三年,楚汉相争时(汉王三年初),他投奔汉王刘邦,任车骑将军,因击败楚将龙且,破彭城有功,封肥如(今河北卢龙镇)侯,食千户。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蔡寅卒。子蔡戎袭爵位,为严侯。严侯卒,孙蔡奴继承爵位。汉景帝元年(公元156年)蔡奴去世,无后,国除。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62年)蔡寅曾孙肥如大夫蔡福,奉诏复家,蔡福无后,卒,国又除。

   汉代蔡氏

   蔡兼家族。蔡兼也是汉的开国元勋,陈留(河南杞县)人,初为魏国太仆,原韩国贵族,是秦朝淮阳令,后投靠刘邦反秦暴政,随汉高祖出征,平定北地,功勋卓越,封常山相。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加封樊侯,食千二百户,蔡兼去世后,由蔡平继为康侯,后由蔡平袭为共侯。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113年)时由蔡辟方袭祖先爵位,蔡辟方因参与赌博和掠夺他人财务服罪,被革除爵位,罚为城苦力,其后无闻。
   据史料记载蔡兼的世系图:
   兼——平——辟方
   蔡义家族。蔡义,西汉大臣,温人,汉昭帝光禄大夫,后拜相,以定策功。史书记载,“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门下好事者结合,为义买犊车令其乘之,数岁迁补复盎城门侯,久之诏求能为韩诗者,征义侍诏人不进见,义上疏曰:臣山东草莱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从,然不弃人伦者,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愿赐请间之燕,得尽精思于前,上召见义说诗,甚说之”,又记载“蔡义在温,故师韩诗,为博士,给事大将军幕府,为杜城门侯。入侍中,授昭帝韩诗,为御史大夫,是时年八十,衰老,常两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议,以为为人主师,当以为相,以元平元年代杨儆为丞相,封二千户,病死,绝,无后,国锄。”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九月戊戌,御史大夫蔡义为宰相,封阳平侯”。
   蔡邕家族。东汉时期,蔡氏的主流称陈留蔡氏,其代表人物为东汉大学者大书法家蔡邕及其叔父蔡质。陈留一带自秦末汉初就居住着蔡氏家族,到西汉末年已人才兴旺,东汉时发展成名门望族,据福安《济阳蔡氏族谱》和《河南蔡氏始祖开支通谱》记载,济阳蔡氏系河南开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泽的后裔,泽亡葬陈留,子孙移居陈留。蔡泽裔孙蔡勋平帝时为邵县令,王莽篡权后,闻其名,欲授大任,勋拒而隐居山林。蔡勋之曾孙蔡邕顺帝时以司空封新。其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与叔父蔡质一家三世同居一处,不分财产,受到部族的赏誉。蔡邕负才有盛名,被朝廷召为郎中,校书东观。熹平四年,蔡邕奉诏正定六祖文字,书刻石碑于太学门外,观摹者如潮。史载其事曰:“石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驾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足以见其名盛天下。他不仅精通书法、历史,而且好辟章、数算、天文、善鼓琴、通音律,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广博的才子。后升迁为仪郎,因屡次上书直言朝政得失而遭宦官忌恨,谏陷他“以仇怨事公,议害大臣”,流放朔方,其叔父质也同时入狱。后来蔡质被杀。蔡邕遇赦放回,为避迫害,他远迹吴会10年。中平六年(189)灵帝死,董卓为司空,执举朝政,慕蔡邕高名,强征召为御史,加官尚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因多次规劝董卓,董卓不听,致使败而被侏。邕为之叹息,王元大怒,收于狱,杀害了他。蔡邕无子只有一女文姬,作《胡茄十八拍》传古。蔡质和蔡邕相继遇害后,陈留蔡氏遭受沉重打击,走入低谷,为免受牵连,质之子睦,举家避居考城,因此《元和姓纂》说:“质始居陈留,分为济阳,因为郡人。”据考,蔡睦迁居考城时,济阳有县而无郡。所以就不存在“郡望”问题。
   汉代其它蔡氏家族。东汉时,蔡玄,南顿(今河南项城)人,精通儒术,弟子千人。蔡衍,项(今河南沉丘)人,官至冀州刺史、议郎。蔡顺,安城(今汝南)人,以孝闻名天下。蔡伦,桂阳(今属湖南)人,字敬仲。有才学,和帝时,为中常侍,以造纸闻名中外,元和中封龙亭侯。辽东的蔡枫,亦知名于当时。蔡经,遇王方平,得道去。后十余年还家,云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及期方平至,既见经,即道人与麻姑相同,须臾麻姑来,经举家见之。蔡朗,以鲁诗教授,生徒云集,元和初征拜博士,后为琅邪王传。
   三国时期魏国的蔡瑁,襄阳人,字德珪,性豪。先事刘表为军师,与蒯越、蒯良等并知名于时,累官镇南大将军,封汉阳亭侯。
   三国时期东吴的彭城人,蔡炯,宇文德,历仕内外,以清贞显,后以卫尉领中书令,封留侯。蔡款,以清白闻名于世,有二子:蔡条、蔡机,条于孙皓时为尚书令、太子少傅;机官至临川太守,显贵东吴。

   魏晋蔡氏

   蔡谟及其家族。蔡谟,仕梁帝,封济阳侯,有二子:邵和系。邵曾任永嘉(温州)太守,系官抚军长史;系之子琳,官司徒,左司属。琳二子:轨、廓,蔡轨官至验事中,蔡廓任著作佐部,别驾从事史,南朝宋建立后,迁御史中丞,在朝受所纠奏,百僚震隶。宋武帝称之为“平世三公之选”,官至祠部尚书。
   蔡廓之子兴宗,为南朝宋名臣。武帝时任吏部尚书。明帝封东安县侯,后任都督荆湘等八州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等。
   兴宗有四子,顺、约、宾、樽,皆各贯当世。顺任中书郎,晋陵太守,太尉从事中郎等;约为宋武帝安吉公主附马,入齐任司徒左长史。齐明帝时为尚书辅政,官终太子詹事。宾为齐尝门侍郎;樽初仕南朝齐,为给事董门侍郎,入梁任侍中,历临海、吴兴太守,史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等。
   樽有二子一女,女为昭明太子妃,子彦熙,彦高,官分别至中书郎,宣城内史和太子舍人尚书郎。彦高之子凝,官至附马都尉,吏部侍郎等。凝之子君知,君知之子行基,为祖蜀王府记事参军。
   宾之子履为齐尚书,履之子点为梁尚书议曹郎,点有四子,人称四大:大同、大宝、大业、大有。大同为记宝将军,大宝为梁司徒;大业为梁左民尚书;大有为太守。大同三子景历,为陈中府将军,度支尚书;大宝之子延寿为梁王宣城公王龙婿,官至尚书左丞,随开封府仪秘尚丞,大业之子元恭仕陈随唐四朝,官至太子舍人,参军事,名列十八学士。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因谠论逆旨,谪守南闽。
   总之,济阳蔡氏于晋代有蔡谟随晋宝南渡,开基江南,史称“渡江鼻祖”。因蔡谟受封“济阳男”,才开始了以“济阳”为骄傲。

   蔡谟家族世系:

   蔡睦及其家族。蔡睦有二子,蔡德、蔡宏。德随父居考城,官至乐平太守;宏留居陈留,官至阴平太守。入晋朝,德之子克,成都王司颖为丞相时,任东曹掾,以后朝政日弊,他辞官不仕。至永嘉初年,司马腾为车骑将军镇守邺城,强召克为从事牛郎,邺城陷,克殉于乱军之中。
   克有三子谟、诀和显。蔡谟在永嘉时避乱渡江,明帝(司马绍)时为东中郎将,无帝司马睿时迁为侍中,以平定苏峻之功,封济阳男,后衮征北将军,都督徐衮、青州军事,兼除州刺史。康帝时任侍中,司徒后寻以疾辞官。
   蔡宏之子蔡豹,西晋时任河南丞,长乐、清河太守,永嘉东渡,元帝时为振武将军,归淮太守,迁为建武将军,徐州刺史。豹无子,以兄子裔为子。蔡裔,历任蔡骑常侍,衮州刺史,封高阳侯。殷浩北伐时殉于军中。
   蔡绍家族。蔡氏家族西迁高平的一支蔡氏,历史人物也是不少。如,北魏拓跋氏统治时期的蔡绍,任夏州镇将。他家眷由济阳迁到高平,其子蔡护、孙蔡袭、曾孙蔡佑、元孙蔡正等等。他们都是历代名贤,屡代簪缨。蔡袭,后魏官吏,自称高平人,正光中为齐安郡守,后从孝武西迁,赐爵平舒县伯除岐、雍二州刺史卒。蔡绍是西迁高平的名门望族,蔡绍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蔡绍,就打出了“高平蔡氏”的灯号。其实高平蔡氏也是济阳蔡氏的一个分支,只是分支时间比较早,影响没有其它分支大罢了。

   蔡绍家族世系:
   绍——护——袭——佑——正——

   南北朝蔡氏

   蔡儁家族。蔡氏家族南北朝时广宁石门(今河北省涿鹿县)的一直是以“石门蔡氏”为灯号的蔡氏望族。晋朝末年,北方扰乱,蔡普一族为避难流落五原(今包头市西北),后仕北魏,因守战有功,官拜宁朔将军,封安上县男。子蔡儁,字景彦,性情豪爽,有胆气,与高欢(后为北齐主)为布衣之交。初为杜洛周所掳,当时高欢也在杜洛周军队中,蔡儁与之同谋诛杀杜洛周,不料事情败露,二人逃奔葛荣,继而弃离葛荣,逃奔尔朱荣,又随尔朱荣破葛荣,授谏议大夫。因平定元显之功,封乌洛县男。高欢举兵时,蔡儁为都督,屡建奇功,魏太昌中(公元532年)出任济州、杨州刺史。他处事果断有理,施政苛严。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杨州,其后世不显。
   蔡那家族。南朝时迁居在南阳的蔡氏后裔有称“南阳蔡氏”的郡号。其中族晋有蔡秀,为考城蔡睦之后,南朝蔡那在刘宋朝曾在福建为戌主,其兄弟都传衍在南阳,时南阳冠军人。从南阳往全国各地迁徙后为不忘族源,都以南阳为族堂号。蔡那的儿子蔡道恭,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川陕名将,字怀俭。他初仕南齐为右将军,梁武帝起兵,以功为州司刺史,天监初封汉寿县伯,进号平北将军,魏国司州。道恭随方抗御,皆应手摧却,魏军甚惧之,会疾卒。其兄子及部下将军犹坚守三月余,粮尽乃陷。卒后葬于襄阳,封为伯。子蔡澹袭父爵为汉寿县伯,早逝无子国除。但是,南阳、襄阳一带也多有蔡氏后裔。南阳郡为战国时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代统领36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大部地区以及叶县、鲁山,湖北省枣阳、随州、应山一带。隋初废置。虽然他们自立“南阳蔡氏”的灯号,其实南阳蔡氏也是济阳蔡氏的一个分支,只是分支时间比较早罢了。
   蔡兴宗家族。其后历南朝宋齐梁陈和隋、唐,世代在朝为官,或执军长柄,或出将入相,显贵异常,成为光辉典范,久而久之成为江南名门望族。
   蔡兴宗(公元433-500年),南朝宋国官吏,以名为字,蔡谟曾孙蔡廓之子。累官南平穆王冠军参军、武昌太守、太子中庶子,孝武时帝为吏部尚书、侍中。废帝刘子业继位,常颇辱侮群臣,常呼王元、谟为老伦,刘秀为老儖;颜师伯为老齿彦,其余短长肥瘦,皆有别号,惟惮兴宗方严,不敢侵媟前废帝立;兴宗箴规得失,博论朝政;大忤江夏王义恭等,出为新昌太守;义恭诛,再掌吏部,明帝践祚,迁尚书右仆射,封安乐县伯。明帝崩,他与袁粲等同被顾命,进都督荆湘等八州军事,征西将军,下晏然,韩托胄忌之,出知庐州,既镇淮右,遂议浚熙河,造战舰大张声势,以基远图未就,擢吉州剌史,奉旨建祠卒。有二子,为大宝、大业。
   蔡大宝,北周大臣,考城人,字敬位,性严整,有智谋,善属文。据肃察镇会稽,引为配室。及为梁主,累官尚书仆射,雍州刺史,军国之事,咸委决焉。察称帝江陵,征为侍中尚书令,参军掌选事,封安丰侯。察子归嗣立,授中权大将军,领吏部尚书。卒谥文凯。
   蔡大业,北周大臣,大宝弟,字敬道,性宽恕,学涉经史,有将命材。事肃(祭言底)父子,位至左民尚书,太常卿,卒谥简。
   最早的是江西波阳县的《蔡氏族谱》记载:大明七年(公元463年)临海王兴宗所作的谱序云,南北朝时尚书廓公(乃谟之孙,兴宗公之父)随任入闽居兴化莆田。兴宗有六子:德全、德誉、德鲎、德荣、德崇、德华。又据江西波阳县饶埠乡蔡家村提供的族谱资料,南北朝大明七年(公元463年癸卯年)蔡兴宗所作的族序记载:南北朝时尚书蔡廓(廓,临海王蔡兴宗之父),随任入闽,居兴化。蔡德全的重孙蔡明远,蔡明远之孙蔡眺(字望之)唐宣德大和年间(公元827年)任殿前兵马使,其子蔡谫任江西饶州府刺使鄱阳县令。黄巢之乱蔡氏迁居于鄱。关于这一段历史江西省鄱阳、乐平、万年等地的蔡氏族谱都有记载。江西省的族谱记载蔡氏在江西的播蕃,宋时开始发族,明清时期遍布南昌、新昌、南康、赣县、宁都、奉新、萍乡、南城、贵溪、湖口、安仁、新建、金溪、大庚、乐平等地。

   江西的蔡兴宗家族世系:

   廓——兴宗——德全、德誉、德鲎、德荣、德崇、德华

   五胡十六国蔡氏

   蔡景历家族。蔡景历,陈国官吏,考城人,他祖父蔡点,仕南梁,官拜尚书左民侍郎;父蔡大同,官至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景历入仕后,先在王府办事,深受赏识,后来出任海阳令,政绩能力都很出名。梁元帝时,景历提为通直散骑侍郎,总领府记室,授从事中郎。梁敬帝时升为给事黄门侍郎,兼相府记室。武帝陈霸在镇辟记室参军,梁敬帝时,蔡景历提拔为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武帝突然驾崩。为了国家稳定,景历快马皖南诏陈篟回京继承大统。文帝陈篟立,景历因定策有功,封新丰县子,食四百户,迁散骑常侍。当时的司空侯安都居功自傲,聚党骄纵,蔡景历力助文帝诛杀侯安都,事成进爵为侯,增食百户,累迁度支尚书。宣帝时,加授为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卒,增封侍中、中抚将军,谥忠敬。隋朝,蔡征,景历子,字希祥,幼聪敏,精识强记,年六岁,诣梁吏部尚书褚翔翔,叹其颖异,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继母不慈,事之益谨,太建中累迁太子中舍人。后主器其才,迁户部尚书,陈之入长安,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除太常丞,终给事郎。

   蔡景历家族世系:

   景历——征——翼——知节——巽——容——朂——攒——谌——剑——文亮

   隋唐蔡氏

   蔡剑家族。江西宜丰县的奠基人蔡剑,字纯钩,唐代人,蔡廓的15世孙,世居淮康蔡州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官至左散骑常侍。会昌中(公元841-846年)徙家洪州(今南昌),任江南西道节度副使,江西观察留后。子蔡郊为行营判官,屡立战功,皇帝嘉其功,授剑为镇南军节度使。高骈大忌之,以羸兵付郊,使乘胜出击,粮矢不继,遂陷阵亡。剑语人曰:“吾子以身报国,身死而名传,尚有何憾!”僖宗闻之,遣使慰问,剑自顾年老,无意复进仕途。后钟传割据洪州,恃兵横行。祁有女曰四娘,姿容绝世,钟传遣人求婚。剑骂曰:“吾家世为唐忠臣,肯以女事贼乎!”拒不许。钟传大怒,发兵攻之,剑兵寡不敌,避居高安长湖,再徙盐步镇,开拓茅洲,构屋建镇,始有今之宜丰县治。因羁留不得还乡,又新丧子;尝登冈北望,后人因名其冈曰望蔡。临终遗言,令葬驿路旁平芜中,“吾欲听钟传子孙绝,吾家子孙兴。”未几,钟传果遭灭族,掘墓焚尸,岂非昭昭之报耶!常侍君殁葬城东之隆道观左虎形,面拔泽湖,妣韩氏夫人葬北关新塘庙梅花落地形。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五世孙蔡嵩、蔡岑,奏请易镇建县,七年(公元982年)九月三日接旨,诏以盐步镇为新昌县。(民国三年改宜丰县),献已居置县衙,所需经费悉数供给,其功绩永不可没,俱载府、县志。剑公乃宜丰建县的奠基人。目前江西部分蔡氏后裔以蔡剑为先祖,裔孙遍布大江南北及海外。济阳蔡氏族谱中有蔡剑的谱系。
   蔡炉家族。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蔡允恭之九世孙燧(铠之派系)从王审知入闽,其子为闽司空。乾宁四年蔡炉公开业建州。据建阳谱记载:蔡炉(公元856-943年),字廷器。“乃戈阳郡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干符五年戊戌中进士,乾宁四年为凤翔节度使。“乾宁四年为建阳县长官,同妹夫刘翱西河节度使翁郜,率五十三姓入闽”,“越二年择建阳府麻沙而居”;为蔡氏建阳大宗支的开基祖,子孙中以蔡元定为代表的九儒著名于世。子孙先居于福建宁华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
   蔡氏九儒即蔡元定家族,是南宋的著名哲学世家、理学世家,对程朱理学的确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个家族的特点是诗书传世、理学传家,在他们祖孙四代人中出了许多著名学者,人们称其四代九儒,著作甚丰,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巨大。特别是蔡元定、蔡沉父子,对朱熹学说的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历代学者推崇。
   蔡用元、蔡用明家族。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闽王入闽。蔡用元、蔡用明分别开拓仙邑与晋江。
   蔡允恭家族。蔡允恭,荆州江陵人也,祖点梁尚书仪曹郎,夫大业后,梁左民尚书。允恭有风彩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雅善吟咏,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尝,遣教宫女,允恭深以为耻,因称气疾,不时应召。炀帝又许授以内使舍人,更令入内教宫人,允恭固辞不就,以是稍被疏绝江都之难。允恭建德及平东夏,投奔唐太宗李世民,引为秦府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贞观初(公元627年)授太子洗马,寻致仕卒。蔡允恭是隋之元老,唐朝十八学士之一。
   据漳州蔡氏族谱记载,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闽始祖银青光禄大夫大中公蔡允恭“以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谠论逆旨,谪守南闽,从河南上蔡带第三、四、五、六子”及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先到仙游,开基南闽之兴化军。至允恭之孙澄迁漳浦,后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
   蔡天师家族。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6年),蔡剑的孙子蔡天师明肇基杜坑,改地名为蔡家龙溪境,世代相传。

   宋代蔡氏

   蔡襄家族。蔡襄是蔡用元派下蔡琇的长子。蔡襄,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累官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极力支持范仲庵推行“庆历新政”。庆历四年,蔡襄知福州,改福建转运使,在任期间,兴利除害,为民办了几桩好事。首先是修复古五塘水利灌溉工程。莆田县旧有五陂塘,积水溉海滨咸囟地千余顷,八千多户农民赖以为生。祥符年间,奏请朝廷准许修复五塘,蓄水以利农户。五塘修复后,农民感戴蔡襄功德,于塘侧为他建祠。发动民众在各县路旁种植榕树。从福州大义渡至泉漳七百里的大道两侧,榕树成行,荫庇道路。办学馆,教化民风;倡导医学,破除巫术。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后知泉州,倡修天下第一桥——洛阳桥,留下千古美名。
   蔡襄之弟蔡高,北宋名臣,景佑中进士,为福州府长溪县尉及首任西乡(今福安市)尉。他博学多才,精明强干,爱民守职,颇有惠政。人称神明。迁太康簿,卒年二十八,人多悼惜之。
   蔡襄有三子(一说有四子)曰:蔡匀、蔡旬、蔡旻(福州族谱有四子蔡甸)。长子蔡匀,曾授将作监主簿,,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早逝。次子蔡旬,大理评事。三子蔡旻开封府工曹,赠少傅。四子蔡甸官至博士。
   蔡襄孙子在《蔡氏族谱》中有记载的6人,曾孙30余人,其中蔡传、蔡佃、蔡伸、蔡洸、蔡僖等9人都在朝为官,颇有影响,名胜当时。下面列举几个突出的蔡襄后裔就可见一斑。
   蔡传,襄之仲子,旬之子。朝廷录其子孙。以传将作监簿,历朝奉郎,通判南京留太守,着有《历代诗吟谱》等传世。
   蔡伸南宋著名词人,字伸道,又作申道,自号古居士,佃之弟,徽宗致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历大学博士,知潍州北海县,通判真别饶徐楚四州,改知徐州、德州、和州等,浙东安抚司参议官。后伸以赵鼎党,乞祠累年,竟不肯干,官至左中大夫卒。工词,着有《友古居士词》。
   蔡僖为进士,青州刺使;蔡佃为进士,龙图阁学士;蔡伷为进士,徽献阁侍制。
   蔡洸,字子平,蔡伸之子。以荫补将仕郎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吉州,召为刑部郎,户部郎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知镇江府,照准均减法收镇江三阜税赋,明令不得自为同异,惠民之举为时人传诵。后迁户部尚书。他一生效仿蔡襄爱国惠民,奉禄所得每每赈济贫苦者,离朝时囊无余资,其廉洁爱民,是为宦者法。又有蔡况,以荫补将仕郎,历知镇江府,移屯建康。
   蔡橚,传之子,字子强,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与堂叔伷同登进士,历官朝奉郎,直秘阁,知泉州府。施政有方,当地称其为政得襄之家法,人谓“有祖(蔡襄)风烈”。又尽孝尽荣,深受乡人敬重,后官至朝奉大夫。子蔡颢同安知县,二子;蔡正页番禺县丞,一子。
   蔡枢,字子历,蔡橚之弟,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与叔叔蔡伸同科进士及第,历官西京提举学司、主管文字。时御史常安民,身系党籍,人多疏之,枢独事以师礼。他提举湖南学事,时张所教授潭州尚未知名,会所白事,有大志,枢问可任事者,所举张所。官至朝请大夫。其长子蔡颙为龙岩知县,五子;次子蔡頔长溪知县令,六子。
   蔡胄,蔡襄之孙,与兄佃弟伸俱有声太学,号称三蔡,大观(公元1107-1110年)中进士,官至徽献阁侍制。
   蔡戡(公元1141-?年),著名词人,字定夫,蔡襄之四世孙,始居武进,以荫补栗阳尉,举干道二年(公元1166年)进士。授秘书省正字,知江阴军,历广西、广东运判,淮东总领、湖北总领、广西经略、知明州,户部侍郎,官累宝谟阁学士,持节五羊,代谕敷银,民甚便之。为湖南宪,李昂霄有异谋未发,蔡戡单车驰喻,立止。为京兆尹,帅豫章。有惠政,韩仛胄当国,着有《定斋集》传世。
   纵观蔡襄家族一朝二三十人为官,子孙中在史书上有记载的有9人之多。蔡襄的家风严谨、为官清正、制制廉洁,忧国忧民。蔡襄一生修桥、铺路(从福州到漳州的大道)、办学、倡医、济世,他倡修的洛阳桥成为千古绝唱。他成为蔡氏家族中楷模,学习的榜样。因此从目前蔡氏的族谱资料看,蔡襄家族是人气最旺的家族。
   蔡齐家族。蔡齐(公元988-1039年),字子思,祖籍洛阳巩县(今山东省巩义市),其曾祖父蔡绾任莱州胶水(今属山东胶州)县令,举家迁胶水。蔡齐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乙卯科举进士第一名,当时宋真宗对寇准说:“得人矣﹗”并诏金吾派出七位驺从为其开道游街,以示隆宠。状元御赐金吾骑骏马传呼开道制,自蔡齐始。他累迁枢密副使、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后罢官知颖州。蔡齐为官刚正,不附权贵,处事谦让,知人善任,政绩斐然。从子蔡廷庆,字仲远,进士出身,通判明州。神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渭州。当时有边吏擅自入西夏境内夺取羊、马,蔡廷庆捕而杀之,说:“两国互不侵境,则可相安。”西夏人悦服,边境相安无战事。元佑年间任工部、吏部侍郎,有惠政。从孙蔡迨,曾任桂阳县令,擅长文词书画,议论从容,有故家风范,为当时的知名才子,号称二蔡。蔡齐家族在山东一带族大势大,影响很大。
   蔡元鼎家族。龙漳(福建漳州)蔡氏家族群,代表人物为蔡元鼎家族。蔡元鼎,北宋初年学者、南闽著名教育家,福建漳浦人,自幼苦读经书,擅长文章而知名。北宋初年,朝廷多次征召他出仕为官,他都辞而不就。后来创办蒙学于大帽山,亲临讲学,人称蒙斋先生。著作有《中庸大学解》、《语孟讲义》、《洪范会元》、《杂类诗》等。蔡瑗,北宋官吏、学者,龙溪人,字希蘧,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进士,历典五郡,官至朝请大夫。徽宗时上封事,言曰:“商三宗寅畏,周文王无逸,为万世龟鉴。”后官提点江淮、荆浙、福建、广西诸路坑治。他在职勤勉,政绩颇佳,以文章著名于世。着有《鹅城录》、《古今名贤录》,以平章政事闻世,而声律尤长。
   蔡确家族。蔡确,北宋大臣,晋江(今属福建)人,字持正,是刚直泼辣,颇有见地的官吏。在他为相期间宋朝的经济和政治矛盾已经激化,为维护宋朝统治,他努力接受王安石的变法,劝神宗坚行王安石新法。元丰五年与王安石同居相位,为维护新法,坚持原则,痛击保守派的反攻复辟。哲宗即位他为左相,依然推行王安石新法。高太后亲政后,起用保守派司马光、吕公着,他维护新法,毫不动摇,被贬后,又谪新州,卒于贬所。名列佞籍。到哲宗时才得以平反翻案,赠为太师,徽宗时追封清源郡王,但是已名列二臣传中。
   蔡确的家族十分庞大,而且人才辈出,一时显贵。其胞弟蔡硕,宋平治二年(公元1065年)乙巳科进士出身,历官军库使,元丰年(公元1078-1085年)拜尚书仆射(宰相),卒,赠侍制。蔡确之子蔡渭,是宰相冯京的女婿,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显赫一时。其子蔡庄,为枢密院从官。高宗即位,司马光、吕公着执政,因为蔡确打击保守派时面过宽,在党争失败后,以蔡渭滥恩,下诏除其族功名,蔡渭流放英州。从此以后该族未显。
   蔡齐家族世系图:齐——廷庆——迨——
   蔡京家族。蔡京(公元1047—1126年),北宋末大臣,字符长,兴化军仙游(今福建省莆田)人。据《宋史》卷472列传第231奸臣传蔡京传记载: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时王安石新政,蔡京与其弟蔡卞积极支持,颇有政绩,于元丰末,以龙图阁侍制知开封府。绍圣初,权户部尚书,崇宁元年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五年,徽宗罢其职。大观元年,复相,加太尉、太师。四年,因劾贬杭。政和二年又复相。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罢相,六年复相。他屡罢屡起,四出执国政,遍布戚党,也结怨朝野。“靖康之变”后,朝臣群起而攻之,将他列为“六贼”之首,被钦宗放遂赴岭南,行至潭州(今湖南长沙)死,时年80岁。蔡京死后,满门抄斩,诛连九族。35年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南宋朝廷下诏大赦:“蔡京、童贯、岳飞、张献子孙家属”(见《续资治通鉴》)。蔡京授赐葬,按宰相规制建墓于莆田仙游故里枫亭。蔡京精于书法,字势豪健、痛快、飘逸、沉着,自成一格,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家。尤工大字,被誉为中国文人书法的创始人。因此,明朝书法界有些人将他取代“北宋四大家”的蔡襄。蔡京是莆阳蔡氏中高居最显、人丁最旺的家族,他有8个儿子30多个孙子,个个在朝为官,人才出众,子孙后代名人名宦比比皆是。
   蔡攸,蔡京之长子,崇宁初(公元1102年)赐进士出身,初升中书郎,后授显莫阁直学士承议郎,升枢密院直学士、宣和殿大学士,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官升至开府仪同三司,少保,居宰辅,封英国公,领枢密院,出入宫禁。晋康之变后迁永州,徙浔、雷州。蔡翛,北宋官吏,蔡攸之弟,赐进士出身。初以恩泽为亲卫郎,秘书丞。后迁显谟阁侍制,授龙图阁直学士、保和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侍讲等,常持以正论,与蔡京所异。着有《北狩行录》。蔡条,攸之三弟,进士出身,官至徽猷阁侍制。素颇能文,常出入朝廷议事,掌管朝政。徽宗灭蔡京族时流放白州,后一并株之。着有《西清诗话》、《铁围山丛谈》等,世人称为佳本。蔡崇,宋,京之孙,攸之子,性骄妄,累官给事中,兼侍读,集英殿修阁,施还侍制。……宣朝廷怀来之意,蛮党悦服,莫不从风归降。太祖大喜,复召至阙,面加奖激,改辰州团练使。再雄,尽瘁边围,五州连帜数十里,不增一兵,不费帑搜,终太始祖,边境无患。
蔡卞家族。蔡卞,王安石之女婿,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与兄蔡京同举进士,绍圣四年,拜尚书左丞,力主恢复王安石新法。徽宗即位,被连贬司池州。后与蔡京居相位。在知枢院任上,他赞成徽宗、蔡京收复湟、鄯等地的战争,在其它政事上,他政治态度也多与蔡京不同。又被贬知开府仪同三司,镇东军节度使。蔡卞子孙后代也颇出名,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
   蔡必胜家族。蔡必胜(公元1140-1203年),字直之,平阳万全步郎(今浙江温州)人,是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武状元。据九四版(平阳县志)记载,初授江东将领,出任东南十一将,在剿湖,造战舰,训水师,抗金卫国。历任邵州、楚州、吉州、庐州知府。在州上表朝廷,求皇帝择优录用各方人才,以为天下大计。孝宗见其表章,称赞说:“观卿一表,前程不可限量!”令他回朝,曾升为阁门舍人,官至一品,授金紫光禄大夫。孝宗崩,光宗病,宁宗幼,上下汹汹,必胜公等深谋远虑共立宁宗,方息天下大乱,国泰民安。有托孤保驾之功勋。他任职时,秉公执法爱民如子,断疑案,释冤民。他一生为官清廉,爱国爱民;文韬武略,足智多谋:一贯主张抗金保国,反对卖国求荣,光明正大,持正不阿,不畏奸邪。可惜当时朝廷投降派主政,不为所用。不久,蔡必胜迁任吉州刺史,卒于任所。其坟在瑞安市灵峰寺后,墓前至今仍留石太监,石将军,石马等文物古迹,现被列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在浙江繁衍发展。
蔡幼学家族。瑞安(今浙江温州)蔡氏家族群,代表人物是蔡幼学家族。蔡幼学(公元1145-1217年),字行之,南宋著名学者、史学家、文学家,18岁参加礼部考试,获得第一名。当时陈傅良在太学中很有威望,蔡幼学以师礼事之。祭酒芮华和吕祖谦选拔文章时,把蔡幼学的文章摆在陈傅良之前,出现了“幼学之文过其师”的传说。孝宗皇帝听说此事,想重用他,就对蔡幼学进行策试。当时外戚张说掌权,宰相虞允文、梁克家实质上是个傀儡,什幺事都得看张说的脸色行事,成为朝野的笑柄。蔡幼学的对策,没有任何遮拦,不仅直接指责他们的罪过,甚至还批评了孝宗皇帝。说:“陛下资虽聪明而所存未大,志虽高远而所趋未正,治虽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教?”指责皇帝用人不当,带来如此后果。孝宗皇帝看罢极不高兴,宰相虞允文恼羞成怒,将其对策评为下等。因此,蔡幼学被迁往广德军任小官。数年后,孝宗才开始使用他。光宗时,蔡幼学迁校书郎。他没有因为受挫折而退却,仍然不附权贵、秉公直谏,对光宗皇帝不能经常临朝,上封事给予尖锐的批评。宁宗即位,他又上奏:“陛下要想尽人君职责,最重要的是:事亲、任贤、宽民,而其根本莫先于讲学。”针对时弊,提出圣学的重要。因受排斥朱熹学说影响。蔡幼学外任提举福建常平。蔡幼学到福建后,不但继续抨击荒政,还与朱熹来往频繁,遭受弹劾,被罢官达八年。后知黄州,改提点福州路刑狱、吏部员外郎、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兼权中书舍人。韩侘冑被诛后,后迁吏部侍郎、福建路安抚使、代理兵部尚书兼修玉堞官、太子詹事等。卒,享年64岁。成为宋代著名历史学家,为宋史及其资料的保留做大量贡献。
   蔡勻家族。襄(居莆田)——匀——僖——荣——灵郎——定国——魏(千十,居福州文儒坊)——万五(迁居福安)——兆六,蔡魏为福安韩阳湖西锦屏境蔡氏的一世祖,其后分为福寿康宁四房在闽东及全省瓜瓜播蕃,至今在福安已有26世子孙。他们主要居住在城阳、韩阳、南岸、沙溪一带。秀庄《济阳蔡氏族谱》记载,他们是由泉州迁居来的。
   蔡頔家族。蔡襄次子旬世系图为:襄(居莆田)——旬——传——枢——頔(居长溪,为县令)——,頔生六子,播蕃绵绵。至今在福安已有28世子孙。

   南 宋

   四代九儒家族。宋代蔡氏家族不仅在政坛上人才辈出,在学术界也是出人头第。最著名的数蔡氏九儒。蔡氏九儒就是指南宋建阳人蔡发及其子孙九人,对朱熹理学的发展和宣传。蔡发,字神与,晚号牧堂老人。高简廓落,不与流俗相攀附,隐居麻沙显庆寺,攻读经史;并到四处游览,增广见闻。教子有方,元定十岁,即授以张载《西铭》,稍为长大,就教以二程《语录》、邵雍《皇极经世》等书,为元定理学研究奠定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他教育儿子,不牵涉到功名利禄,向导以圣贤之学。子元定,孙渊、沆、沉,曾孙格、模、杭、权,是谓蔡氏四代出九儒。以其子蔡元定为杰出代表。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遵父训,登西山绝顶,刻苦读书,造诣日深,通天文、地理、礼乐、兵法与术数学者称西山先生。博览群书,深究义理。朱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四方求学者必先从元定质正。宁宗朝,韩俯胄设伪学之禁,被诬谪道州至舂陵。他治学严谨,闻名于时,远近求学者日众,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行得罪故,遂懈其志。”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伊学渊源录》、《通鉴纲目》与《近思录》等著述,都含有元定的见解。凡古书深奥怪僻的辞句,元定过目就能迎刃而解。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杨万里向朝廷推荐《律吕新书》,特召元定赴京,他以病辞。四十年不事举子业,从事著述,著作极为丰富。宁宗嘉定三年赠为迪功郎,卒谥文节。长孙蔡渊,内受学家庭,外师朱熹,又与黄干张浮诸贤清修名节,苦学有父风,与弟沉俱清修苦节,躬耕不仕,邃于易。所着有《周易训解》、《太极通旨》、《象数余论》、《中庸通旨》等书。在学术上,发先儒之所未发,言简意骇,深于义理;与学友讨论问题,能条分缕析,心开目朗,易象意言,诚发先人所未发,在当时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三孙蔡沈,少事师朱熹,熹晚着书传佳遂属沈,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父元定独心得之,然久未及论着,曰:“成吾书者沉也。”沈受父师之托,反复十年,遂成书经集传,洪范皇极,发明先儒之所未及。从父谪道州,父子相对常以义理自悦,父殁徙步,从湖南道州护丧回建阳。屏弃举子业,以圣贤为师,隐居九峰大明堂著述,《书集传》重要著作,影响元、明、清三代科场考试与评卷定夺,学者称九峰先生。寿六十六,明代追谥文正。同时着《洪范皇极》一书,阐述自然与人类精神、物质文明的各个范畴。次孙蔡沆,入则受教家庭,出则从朱熹学,官江西贵溪知县,后升至文林郎两淅运干,研究《春秋》,论述道心者义理之正;人心者血气之私,春秋二百四十余年,诸大夫作事,发于道心者少。着有《春秋五论》、《春秋大义》、《春秋衍义》等书并自己写序。人称其有功春秋。曾孙蔡格,与从弟模、杭、权相师友,教诸子侄,必尊先世礼义之训。尝与学者讲孟子,力诋佛老,作至书以警之。又著作广仁说以自励,学者称素轩先生。时有人借佛道教以鬼神迷惑听众。蔡格会同学友讲《孟子·尽心章》批驳宗教谬论。作《至书》以警人,着《广仁说》以自励。德高望重,有振家声。曾孙蔡杭,以政绩卓著,升任书省校书郎。廷上奏对,极言内侍(太监)私降墨敕,卖官受贿的弊政;要正人心,整饬顽旷无耻的恶劣风俗。屡升至枢密院编修官。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他出任江东提刑,巡视各地,清理积案。十二年(公元1252年),京城临安知府余晦凌辱武学,致使学生闹学潮。蔡杭上疏再三,乞罢余晦。朝廷终于罢去余晦官职。宝佑三年(公元1225年)六月,升吏部尚书,八月,任端明殿学士。次年四月,迁升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着有奏议等书。博通经史,遽于理学,绍定进士。累迁诸王教授,疏言权奸不可复用,国本不可早立,帝善之,卒谥文肃。蔡模,隐居笃学,以理学制道自尊。一时名士多拜他为师。编着有《续近思录》、《易传集解》、《大学衍说》、《论孟集疏》、《河洛探赜》等书行世。建安书院任山长。淳佑六年,差遣建宁府学教授。蔡模请颁《白鹿洞学规》于京都临安府学及天下州县,务将《学规》刻石立碑,以谕后学。蔡权,乐善好施。凡宗亲邻里无资办理婚丧喜庆者,都慷慨解囊相助。肄业于家庭,兄弟联席自相师友。以兄恩补承务郎,尝主庐峰书院,教授生徒,讲明义理,学者称静轩先生。兄弟互为师友,兄蔡模编辑《续近思录》等书,都与他相互讨论,直至编篡成书。教乡里子弟,讲明义理,无不尽到自己的责任。一次受友人杨道夫邀请到将乐主讲杨时的《求仁记》,深入浅出,评论缜密,听众都称他“得家学心传”。
   还有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诗人蔡梦弼,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具体的生卒生平事迹史料已经无可考证,但所着杜工部草堂十分著名,虽然诗笺已佚,存者还有《草堂诗话》,皆采自宋代杜甫诗歌编年集注中的最佳者,记话语录文集,素来以详赡称。《草堂诗话》共40卷,对杜诗进行校勘,收集唐宋以来的诸家评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宋元之交,元军南下蹂躏中华,蔡族举族抵抗,遭受了血腥屠杀。元朝初年排除理学,以蔡氏九儒为代表的蔡氏家族进一步受到迫害,许多人被屠杀。不知有多少人“遭贪酷”,家破人亡,田产被夺,被“路官拨入马站”为养马奴。为了避免遭受杀戮,蔡氏九儒家族被迫离乡背井,走上流亡之路。许多人四处分散居住,隐姓埋名,大批南移居粤南、西南地区和海外。蔡元定家族为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教育、科研作出了贡献,他们何止“弟子三千”。所以蔡氏九儒历代受到朝廷的推崇。目前蔡元定家族仍然人丁兴旺,各地的族谱中大都有记载。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蔡蒙吉家族。蔡蒙吉,12岁应童子试,赐进士出身,授韶州司法。时元军南犯,他不能就职,郡守令移署梅州。不久,元军至城陷蔡蒙吉被缉,他拒不投降,骂贼而死。据说他死后三日,尸体容颜不变,元军帅异而葬之。
   连州蔡氏,其中蔡齐基,字梦传,19岁领乡荐,嘉定年间任琼州司录。他诗词名气盛高,自成一家,着有《周易述解》9卷。程州蔡氏,其中有一支是福建庐峰蔡氏迁居的。
   广东紫金的族谱记载,蔡氏是福建建阳蔡炉公的24世孙。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元代蔡氏

   蔡子英家族。元末明初,有永宁(今河南洛宁)的蔡子英,元至正年间进士,累官至行省参政。朱元璋发兵北伐时,他随扩廓逃至定西,明军克定西,他单骑逃入南山。明太祖闻其名,派有司画像缉拿。被捉拿后械送京师,途径洛阳,见了汤和长揖不拜,汤和大怒,用火燃其胡须,也不为之动。其妻子想与其见面,他也不肯;到了京师以后,不肯授印为官,上书求去,说:“臣之事君尤女之从人,一与之终身不改。”朱元璋为之叹息,将他软禁在宾馆,后见其志不可夺,就送他出塞,随元主居于和林。
   蔡松年家族。蔡松年(公元1107-1159年),金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字伯坚,号“萧闲老人”。其父蔡靖,原为宋朝将领,北宋宣和末年驻守燕山,兵败降金,居金国。累官金元帅府令史、行台刑部中郎、刑部员外郎、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副相)、崇德大夫进银青光禄大夫,迁右丞相、未几为左丞加仪同三司,封郜国公,正隆四年卒,后加封吴国公,谥文简。蔡松年对金国的建立贡献颇多;对继母以孝着称,喜周济朋友,不计自己有无。博学多才,在文学、诗词方面成就卓著。《金史》文艺传说他“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萧闲公集》和词集《明秀集》传世。蔡松年的儿子蔡珪,金朝的文学家、散文家。字正甫,进世及第,曾任澄州军事判官、三河主簿。他父亲去世后,迁翰林修揖、同知制诰,户部员外郎兼太常丞,封真定县男。他博学多才善雄辩,金朝廷的制度建立,大都由他担任删定官。被评论家誉为文词纯清博辩,传父松年家学,开金代文章之正宗。多识古今奇字,精于考古。著作有55卷,作《补南北史志书》30卷,《续金石遗文跋尾》10卷,《晋阳志》12卷,《续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补正水经五篇》、《南北忠志》等文集。蔡璋,元朝官吏,书法家,字特甫,进士及第,有书名,笔法与其兄蔡珪如出一手。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明代蔡氏

   蔡道宪家族。蔡道宪是其著名代表之一。蔡道宪,字符白,谥忠烈,晋江人。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丁丑会试第九名进士,授长沙推官、大理推官。文武双全,忠于职守,守城到最后,破腹身忘,捐躯沙场。时年二十九岁,赠太仆少卿,谥忠烈。工书法,书湖南行诗翰。着有《蔡忠烈遗集》。名垂《明史》卷294忠义传。其家族主要在晋江和海外,举商名贾遍布全球。
   蔡凤翘家族。明朝光山人蔡凤翘,为平阳同知,其孙蔡毅中,字宏甫,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以庶吉士授检讨,时矿税繁杂,民不堪受,他择录《祖训》、《汇典》诸书中有关禁戒矿税的条文上书朝廷,称病而归。天启年间迁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等。后因与魏忠贤抗疏,被魏党劾官。
   蔡复一家族。明朝同安府金门(今金门)的蔡氏家族以蔡复一为著名代表之一。蔡复一(公元1577-1625年),明朝大臣,福建同安府金门人。《明史》卷250孙承宗等传记载:历兵部中居郎,十七年迁湖广参政分守湖北,进按察使,擢山西左布政,因病归。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岁大旱,他布衣素冠与民抗旱。为兵部右侍郎,代贵州巡抚,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卒赠兵部尚书,谥“清宪”。蔡复一好古博学,善着文章,着有《毛诗评》、《楚(衍下心)摘录》、《遁(月逐)庵诗集》、《遁庵全集》等传世,世人赞其生平“三心”,报君国忠心,担国事以实。蔡复一才博学高,下笔千言,其著作皆崇论宏议,涵古茹今,居然一代名作。他的子孙也为官。当今厦门以及海外子孙无数,名人名商林立。
   蔡麟家族。蔡麟,排行第十,号十郎,泉州金井坊东街巷官家后裔。年甫十二,家遭诬累,父母兄弟俱远避,遂来宫后族叔本耀家托身。邻居黄乐野见其人才不凡,以次女许配之,就在当地发族。由于他“诚朴勤谨、治事勇敏,虽遭诬易地,历千辛志仍豪,拓荒垦牧,涉海耕田,诗书济美,润泽如膏,一世开基,二世创业,三至六世而发展成为玉井之始祖。”(见《东石玉井始祖十郎蔡公家世暨建陵碑志》)其家族在国内有数千人,在台湾和海外有数万人。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蔡清家族。蔡清(公元1453-1508年),明代著名理学家、哲学家。福建晋江人,乡试第一名,累官吏部主事、南京文选司郎中、江西提学副使,以忤辰濠乞致仕,起南京国子监祭酒,命甫下未赴任而卒。其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学者称虚斋先生,万历中追谥文庄,钦赐各孔庙祭祀并在泉州建专祠祭祀。因此,蔡清成为朱子学说承上启下者,着有《四书蒙引易》,《蒙引虚斋集》、《虚斋集》(又名《蔡文庄集》)等。其文章淳厚朴直,言之有物。生平于《易》学、《四书》研究尤勤,名垂《明史》卷788儒林。蔡清的远房弟弟蔡应麟也是著名理学家,与蔡清称为“大蔡小蔡”。其后裔以泉州为主,远播海内外。名人名贾名家层出不穷。以蔡清为代表的正统易学,突破前人藩篱,着有《易学蒙引》;隆庆年间(1567~1572年),有28人在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誉称二十八宿。当其时,“天下言易,皆推晋江”(蔡清系晋江人);成(化)宏(治)间士大夫谈理学,惟(蔡)清尤精诣。后学如林希元着《易经存疑》,陈琛着《易学浅说》,苏浚着《易经达说》,著名的还有王宣、易时中、赵逯、张岳、傅夏器、李廷机、郭宗盘、林欲楫、林孕昌、许獬等人,至崇祯间,犹有蔡鼎着《易蔡》发其余微。
   蔡善继家族。蔡善继(约公元1615年前后人),明代官吏、文学家,字伯达,乌程人,生卒年月不详,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使。他文笔生动活泼,记事入木三分,著作有《前定录》二卷(见四库总目),皆记载自古以来前定之事,其中十有九取材于《太平广记》。
   蔡思充家族。蔡思充(公元1559-1642年),云霄西林人。明万历二十八年应乡试名列第二,三十五年上京应试成进士。步仕途后,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曾因触犯魏忠贤,两次遭受废黜,又两度起复,官至刑、工部尚书,赠兵部尚书。其家族在福建、广东和海外人才济济。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蔡悉家族。安徽蔡氏历代人才辈出,中有蔡悉,师从王守仁,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授常德推官,累官南京尚宝卿,移国子监。他以廉洁着称,史称其“有学行,清操亮节,淡宦情”。为官50年,着有《书畴彝训》、《大学注》等著作。民国时蔡炳炎,国民政府军第18军67师110旅旅长,1937年8月25日,在罗店率部向侵华日军反冲锋中殉国。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蔡贵易家族。明朝同安府金门(今金门)的蔡氏家族以蔡贵易为著名代表之一。蔡贵易之父蔡宗德,字懋修,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举人,官至贵州左通判。蔡贵易明官吏,字迩逼,又字道生,号肖兼,同安人。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举人。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知崇德县,迁南京户部陕西主事,陕西司管锦衣卫八仓米、盐,升员外郎、礼部郎中,知宁波府、贵州按察副使、终浙江按察使。蔡易贵之子蔡献臣,明代学者,字体国,号虚台,别号直心居士,金门人,居同安。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历刑部主事,湖广按察使、浙江巡海道,均有政绩于民。天启年间召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卒后赠少司寇,赐享朱文公祠。博学多才,着有《四书合单讲义》、《清白堂稿》、《仕学、潜学讲义》等。一门三举,同列金门乡贤。蔡宗德之妻杨氏在倭寇侵犯闽南沿海时相夫,守节抚养子女,授旌表。

   清代蔡氏

   蔡士英家族。蔡士英(?—1674)字伯彦,号魁吾,出生于宁远.先祖江苏宿迁人。少年时的蔡士英十分聪明,机敏过人.他自幼随父学习儒家经典,文章出众,人称“状元”.从军后,作战勇敢,办事殷勤,不久提为守备.明崇祯十五年(1642),锦州城被清军占领,蔡士英随祖大寿降清,授世职牛录章京.顺治元年(1644)二月,任佐领,兼理参领.六月随都统石廷柱、叶臣、英亲王阿济格到山东剿农民起义军.不久又随叶臣到山西招抚农民起义军.顺治二年(1645),随阿济格出征陕西,立有战功.又随贝勒博洛征浙江,平定福建.至顺治五年(1648),蔡士英在福建一带屡屡立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不久,又升为副都御史.顺治六年,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因功又授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四月,授其为江西巡抚.当时境内一些地方由南明皇帝朱由榔所封的侯爵、总兵控制,蔡士英派兵征剿、派员招抚.他剿广信农民军杨文吉、吉安地方武装刘京等,很快使境内安宁.他倾听下属建议,疏陈兵后荒芜,请除荒田赋额十万八千五百四十顷有奇;又以瑞、袁二府科粮偏重,疏请蠲瑞属浮粮九万九千馀石,定袁属赋额自一斗六升七八合减至九升三合.又疏论铜塘封禁山不宜开采,咸为民所颂.寻改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免缺丁五十九万余,又免瑞州浮粮十余万石.
   清兵攻克南昌城后,同年即派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蔡士英来抚江西.时滕王阁已毁,绅民切盼重建,蔡士英乃顺应民情,捐俸再造.经六年筹措,于顺治十一年(1654)十一月动工,集资重修滕王阁,次年正月竣工落成.重建之阁,蔡士英撰有《重建滕王阁自记》:“江流不改,景物犹存.第时有盛衰,故事有... ”蔡士英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巡抚,对新建之阁的坐向作了调整,由面向正南改为面向正西,恢复唐阁、宋阁面对西山之旧观,以览江山之胜.其规模亦不逊于明崇祯年间重修之阁.他有鉴于“江西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乃亲撰《征诗文檄》:敬祝城中才子,尤希宇内名人得以“共集千秋之盛事,不昭一代之宏文”,征集到诗文460余篇,辑为《滕王阁集》,堪称一时之盛.滕王阁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东为“江山入座”, 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这些内容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
   顺治十二年(1655),升为漕运总督,驻淮安(今江苏淮安)管理漕粮的取齐、上缴和监押运输,同时兼巡抚淮阳等处.蔡士英到任之后,看到农民赋税沉重,生活艰难,便带领几个官员重新刊正《赋役全书》,删除不合理的条款,重新印刷,发给各级官员,以表示永远照此办理,不得无凭无据,乱行征赋,受到了人民的欢迎.顺治十八年(1661),因病回北京调养.康熙五年(1666),他与儿子蔡毓荣回到宁远祭先茔,乞望他母亲夏太夫人安卧海滨风水宝地,保佑着他的儿孙升官、腾达.蔡士英看到古城内正重修大士庵,便捐金五十两.应僧人圆福所请,为庵撰写《大士庵法像记》碑文(见《兴城县志》艺文).康熙十三年 (1674)因病而卒,生前,着有《抚江集》、《督漕奏议》.江西南昌祭祀他,称为名宦廉吏,淮安则建祠祭祀.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玄烨南巡,知道蔡士英为大清所做的贡献,便为该祠题匾一块,上写“奏绩东南”.当地官员制成巨匾,悬于祠之檐下门额.
   蔡毓荣(?—1699),字仁庵,祖籍宁远卫,属汉军正白旗,为兵部尚书、漕运总督蔡士英次子.蔡氏家族文武兼备,戎马倥偬之余,留下千古文章.尤其突出的是,其女蔡琬,不仅有文采,而且懂政治,实为封建女子之鲜见. 蔡毓荣,初授佐领,兼刑部郎中.寻授御史,兼参领,迁秘书院学士.康熙初,授侍郎,历刑、吏二部.九年,授四川湖广总督,驻荆州.蔡毓荣有治理才干,政绩突出.累疏言:“四川民少田荒,请广招开垦.招民三百户,予议叙,垦田五年,起科”;“四川冲要营员用沿边例题补”;“移驻官兵子弟得入籍应试”.并下部议行.在担任云贵总督时,提出了“治滇十疏”,涉及开荒、理财、防盗、军制等,这些举措在当时颇为睿智,也受到了后世的称赞。
   蔡毓荣富有卓越的军事才干. 十二年,吴三桂反,毓荣遣沅州总兵崔世禄率兵入贵州,夷陵总兵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继进,上命速遣提督桑额守沅州.寻授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大将军,率八旗兵讨三桂,驻荆州,谕毓荣督饷.十三年,分设四川总督,命毓荣专督湖广,以招民垦荒功,加兵部尚书.三桂破沅州,世禄降.常德、澧州、长沙、岳州相继陷.部议毓荣当夺官,命留任.寻居父丧,命在任守制,督绿旗兵进剿.毓荣令副将胡士英等分防江口.叛将杨来嘉据南漳,屡出掠,令襄阳总兵刘成龙御之,战屡胜.广西提督马雄降三桂,腾书两广总督金光祖,言毓荣将率绿营兵赴岳州降三桂.光祖密使告毓荣,毓荣以闻,请解任,命殚心供职,毋以反间引嫌。
   十四年,勒尔锦请增绿旗兵援、剿二营,领以两副将,命毓荣统辖.十七年,毓荣督造战舰成,率绿旗兵五千,从大将军贝勒尚善进攻岳州,与讨逆将军鄂纳等以舟八百馀入洞庭湖,击三桂兵,大败之,发炮沈其舟,歼寇甚众.遣将舣君山,载土伐木塞诸港.分兵屯三眼桥、七里山,绝寇转粮道.寇犯我粮艘,夹击,复大败之,斩级千馀.会三桂死,其孙世璠以丧还.师克岳州,进定长沙、衡州.十八年,疏言:“湖南境惟辰州尚为三桂守.枫木岭、神龙冈两道皆险隘.我师疲顿,当小休.俟粮草克继,会师进攻.”上命给事中摩罗、郎中伊尔格图传谕曰:“贼败遁负险,宜用绿旗步兵.毓荣所属官兵强壮,不难攻取险隘,剿除馀寇.其具方略以闻.”毓荣疏请专责一人,总统诸路绿旗兵水六并进,上即授毓荣绥远将军,赐敕,总统绿旗兵,总督董卫国、周有德、提督赵赖等并受节制.十九年,督兵分道出枫木岭、辰龙关,水师并进,克辰州,再进克沅州,并复泸溪、溆浦、麻阳诸县.大将军贝子彰泰与会师,自沅州入贵州境.彰泰疏言绿旗兵已与满洲兵会,若各自调遣,虑未能合力奏功.上命毓荣军机关白大将军.寻与卫国督兵克镇远、思南.世璠将夏国相等以二万人屯平远西南山,分兵据江西坡,坡天险,国相为象阵.我师迫险攻象阵,不能克,毓荣以红旗督战,众奔不可止,师败绩.越二日复战,鼓众奋进,国相弃险走,遂克贵阳.二十年,从彰泰下云南,次曲靖.会师进薄会城,屯归化寺,夺重关及太平桥.世璠将余从龙等出降,诇知其虚实.赵良栋师至,趣进攻,毓荣军大东门.世璠自杀,城下.云南平.毓荣还任湖广总督.康熙十四年(1675),蔡毓荣率绿旗兵征讨“三藩之乱”,后领衔绥远大将军,总统绿营,他一路冲锋在前,英勇善战,先后败吴三桂部于岳州、长沙、衡州、辰州、贵阳、云南.立下卓越战功.次年,累上疏论云南善后事宜,言及蠲荒、理财、弭盗、军制等十数事。
   十二年,吴三桂反,毓荣遣沅州总兵崔世禄率兵入贵州,夷陵总兵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继进,上命速遣提督桑额守沅州.寻授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大将军,率八旗兵讨三桂,驻荆州,谕毓荣督饷.十三年,分设四川总督,命毓荣专督湖广,以招民垦荒功,加兵部尚书.三桂破沅州,世禄降.常德、澧州、长沙、岳州相继陷.部议毓荣当夺官,命留任.寻居父丧,命在任守制,督绿旗兵进剿.毓荣令副将胡士英等分防江口.叛将杨来嘉据南漳,屡出掠,令襄阳总兵刘成龙御之,战屡胜.广西提督马雄降三桂,腾书两广总督金光祖,言毓荣将率绿营兵赴岳州降三桂.光祖密使告毓荣,毓荣以闻,请解任,命殚心供职,毋以反间引嫌。
   十四年,勒尔锦请增绿旗兵援、剿二营,领以两副将,命毓荣统辖.十七年,毓荣督造战舰成,率绿旗兵五千,从大将军贝勒尚善进攻岳州,与讨逆将军鄂纳等以舟八百馀入洞庭湖,击三桂兵,大败之,发炮沈其舟,歼寇甚众.遣将舣君山,载土伐木塞诸港.分兵屯三眼桥、七里山,绝寇转粮道.寇犯我粮艘,夹击,复大败之,斩级千馀.会三桂死,其孙世璠以丧还.师克岳州,进定长沙、衡州.十八年,疏言:“湖南境惟辰州尚为三桂守.枫木岭、神龙冈两道皆险隘.我师疲顿,当小休.俟粮草克继,会师进攻.”上命给事中摩罗、郎中伊尔格图传谕曰:“贼败遁负险,宜用绿旗步兵.毓荣所属官兵强壮,不难攻取险隘,剿除馀寇.其具方略以闻.”毓荣疏请专责一人,总统诸路绿旗兵水六并进,上即授毓荣绥远将军,赐敕,总统绿旗兵,总督董卫国、周有德、提督赵赖等并受节制.十九年,督兵分道出枫木岭、辰龙关,水师并进,克辰州,再进克沅州,并复泸溪、溆浦、麻阳诸县.大将军贝子彰泰与会师,自沅州入贵州境.彰泰疏言绿旗兵已与满洲兵会,若各自调遣,虑未能合力奏功.上命毓荣军机关白大将军.寻与卫国督兵克镇远、思南.世璠将夏国相等以二万人屯平远西南山,分兵据江西坡,坡天险,国相为象阵.我师迫险攻象阵,不能克,毓荣以红旗督战,众奔不可止,师败绩.越二日复战,鼓众奋进,国相弃险走,遂克贵阳.二十年,从彰泰下云南,次曲靖.会师进薄会城,屯归化寺,夺重关及太平桥.世璠将余从龙等出降,诇知其虚实.赵良栋师至,趣进攻,毓荣军大东门.世璠自杀,城下.云南平.毓荣还任湖广总督。
   蔡毓荣善于管理地方事务.二十一年,调云贵总督.累疏区画善后诸事:“一曰蠲荒赋.云南陷寇八载,按亩加粮.驱之锋镝,地旷丁稀,无徵地丁.额赋应予蠲除,招徕开垦.二曰制土夷.前此土目世职,不过宣慰,三桂滥加至将军、总兵.初投诚,权用伪衔给札,今当改给土职.旧为三桂夺职者,察明予袭.三曰靖逋逃.三桂旧部奉裁,徵兵散失.八旗仆从,兔脱鼠窜.宜厚自首赏,重惩窝隐.所获逃人,量从末减,庶闻风自归.四曰理财源.云南赋税不足供兵食.地产五金,令民开采,官总其税.省会及禄丰、蒙自、大理设炉铸钱.故明沐氏庄田及入官叛产,均令变价,以裕钱本.田仍如例纳赋,兵弁馀丁,垦荒起科,编入里甲,俾赋有馀而饷可节.五曰酌安插.逆属尝随五,当遣发极边.若仅受伪衔,并未助逆,宜免迁徙.六曰收军仗.私造军器,应坐谋叛论罪.土司藏刀枪,民以铅硝、硫黄贸易,皆严禁.七曰劝捐输.云南民鲜盖藏,偶有灾祲,无从告籴.请暂开捐监事例.八曰弭野盗.鲁魁在万山中,初为新习阿蒙土人所据,啸聚为盗.内通新平、开化、元江、易门,外接车里、孟艮、镇元、猛缅.三桂授以伪职,今虽改授土司.仍宜厚集土练,分驻隘口,防侵轶为患.九曰敦实政.兵后整理抚绥,其要在垦荒芜,广树蓄,裕积贮,兴教化,严保甲,通商贾,崇节俭,蠲杂派,恤无告,止滥差.州县吏即以此十事为殿最.十曰举废坠.各府州县学宫,自三桂煽乱,悉皆颓坏.今宜倡率修复.通省税粮,既有成额,宜均本折定,留运驿站,酌加工食,俾民间永无派累.”疏入,廷臣议行.别疏言:“督标旧额兵四千,请增千为五营.吴三桂设十镇,今改为六.在迤西者:曰鹤丽、曰永顺、曰楚姚蒙景,在迤东者:曰开化、曰临元澄江、曰曲寻武沾.”“中甸旧辖丽江土府,三桂割畀蒙、番互市.今互市已停,蒙、番所设喇嘛营官未撤,宜令土知府木尧仍归其地。”
   蔡毓荣体恤百姓.康熙十二年,蔡毓荣担任湖广四川总督时,有不少百姓上武当山烧“龙头香”.烧“龙头香”非常危险,龙头很窄,在万仞峭壁上悬空伸展,百姓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蔡毓荣遂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碑于龙首石的华表旁边.碑文告诫人们,真正的神恩泽众生,即使你不烧一炷香,不丢一文钱,只要你是真诚的,照样有求必应。
   蔡毓荣还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总督蔡毓荣主持“补葺”黄鹤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因当年及时扑救,损失较小.蔡毓荣曾写过《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一文,其中提到了他对位于荆州的诸葛亮祠堂的保护,不仅捐款,还亲自题碑. 康熙十七年,蔡毓荣还亲笔撰写了《重建湖北当阳县显烈祠记 》。
   蔡珽,宇若璞,号禹别,(?-1743)汉军正白旗人.云贵总督蔡毓荣之子.生于康熙初年,别号松山.蔡珽自幼聪明,习武读书,孜孜不倦.稍大后,又钻研医书,颇懂医道.康熙三十六年(1697),考中进士,授以检讨,因其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晋升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皇四子胤禛为雍亲王,知道蔡珽善医道,派人请来召见.蔡珽不愿巴结,竟谢绝而不去.有人劝他,何不乘此机结交,以利将来.蔡珽说:“凭才能为国家做事,何须结党营私!”康熙六十年(1721),四川巡抚、总督年羹尧去见四皇子胤稹,胤稹又想起蔡珽,便让年羹尧去蔡珽处,表示请医之意.蔡珽知年羹尧贪婪、暴虐,不愿理他,又推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羹尧总督川陕.皇上命蔡代理四川巡抚,召见蔡珽于避暑山庄.蔡珽赶到山庄,拜见康熙,见四皇子胤稹在一旁,人们传闻说四皇子与众皇子不合,所以蔡珽对四皇子有看法,拜见后便离去。
   不久,康熙去世.蔡珽上书新皇帝雍正,劝其节哀,以国事为重.并提出优待八旗,逐步从西边撤军等建议,以便稳定人心和军心,雍正开始器重蔡珽.雍正二年(1724),年羹尧上奏皇帝,说蔡珽阻挠采矿.雍正帝下诏,逮蔡珽到北京,亲自审问.蔡珽毫不惧怕,申诉道:“年羹尧假公济私,贪婪无度,而且残暴无比,损害国家利益,地方官民怨声载道.请皇上明察.”雍正帝知蔡珽耿直,虽有前嫌,心中不悦,但毕竟是皇帝,需有度量.况且蔡珽忠于朝廷,拥护雍正的新政,又因为他在四川做出过许多成绩,便不追究其罪.说道:“按大清律法,你罪当斩.但是告你者年羹尧是朕的亲戚,不能让他倚仗皇威.今朕免你之罪,臣工说你耿直无私,不善阿腴,为官清正.朕授你为左都御史兼都统,晋兵部尚书.”蔡珽谢恩.蔡珽成为雍正最信任的高级官员之一,不久,升任为直隶总督.当时正值直隶水灾成患,民不聊生,灾民四野.蔡埏率官员深入灾区,了解灾情,请示朝廷,免除灾区赋税,发放赈灾粮食、银两,雍正帝均批准.大水退后,蔡珽组织地方官、民、兵修复河间、静海等地的城池.又奏请朝廷,将天津漕米万石运到保定,以平价卖给灾民.在他的治理下,灾区人民得以安定,赞他为“蔡青天”.雍正帝升其为吏部尚书.几年之后,蔡珽因罪被雍正忍痛下狱.乾隆登基之后,蔡珽家人为之申诉冤情,乾隆下诏赦免其罪.(还有材料介绍,雍正初年曾赈直隶灾荒以印券给贫民,以工代赈,屡被参劾免官. 雍正时,四川知府程如丝以银6.6万两、金900两贿赂四川巡抚蔡珽,得以擢升为四川按察使.雍正五年(1727)判斩监侯.乾隆八年卒.)
蔡珽善诗,着有《守素堂集》.他还研究佛教,着有《楞严会归》一书,共十卷.
蔡琬,字季玉,女,锦州蔡士英孙女、蔡毓荣女,高文良继室,著有《蕴真轩小草》;蔡,字若璞,号禹功,别号无动居士,又号松山季子,锦州蔡士英孙、蔡毓荣子,著有《守素堂诗集》。
   蔡琬属汉军正白旗,绥远将军蔡毓荣之女,云贵闽浙江两江总督、户部尚书高其倬之妻.尽管蔡琬母亲身世坎坷和蔡琬作为高其倬的“继室”进入高家,但她“明艳娴雅,淹贯群书”,以渊博的知识在高其倬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被诰封为一品夫人,也被世人誉为“出泥清莲”.历史巨着《清史稿》记载,“高其倬妻蔡,名琬,字季玉,汉军正白旗人,绥远将军毓荣女也.琬谙政事,其倬章疏文檄每与商榷.”夫妇实为闺中良友.其现存诗歌皆“掷地有声者.”蔡琬不仅工诗词、通政治,而且明于世事,有《蕴真轩诗钞》二卷、《蕴真轩诗余》一卷行世.沈善宝《名媛诗话》评其“闺阁中具经济才者,诗笔极其雄健.”其词中亦多悲凉慨郁之气.与其诗一样,皆力避闺阁中忸怩作态之嫌。
   蔡焕奄家族。蔡焕奄(公元1822-1891年),祖籍福建东石玉井(今晋江东石)人,族谱记载是蔡十郎的后裔,生于道光壬午二年,卒于光绪辛卯十七年,享年70岁。居福州南台中洲尾。世经营义春船头行和干和干果行,乐善好施,培养谊子黄培松。黄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赴京会试,高中庚辰科武状元,时传为美谈。蔡焕奄因此授封为奉政大夫。
   蔡世远家族。蔡世远(公元1682-1733年),清学者、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福建漳浦人。康熙年间进士改庶吉士。为李光地器重,经他推荐参与分修《性理精文》。因母病返闽,受聘主讲鳌峰书院。订立学约,其教以立志为始,以循序体察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诚为力行之要,有成就者众。雍正元年(1723年)受诏入京,授编修,入直尚书房。迁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卒谥文勤。其博览经史,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的学说,又深入研究周敦颐、张载等名家之说,致为有用之学,是“闽学派”的骨干。雍正《制祠》称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乎理学、文章”,“克探濓、洛、关、闽之蕴”。编着丰硕。《清史稿》卷290蔡世远传。其子孙世代为官,蔡长澐,有“第一清官”之称。海内外人才辈出。
   蔡新家族。蔡新家族是清代蔡氏家族中影响很大的家族,蔡新官居极品。蔡新,福建漳浦人。乾隆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他人品端正,学问深醇,在朝任职达四十多年,是当时一位极受尊重的著名文臣。他奉敕校四库全书,细心尽责,即使是方技杂书也不轻易忽略。他授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而《四库全书》编纂十来年,蔡新默不作声地不知亲自校阅了多少文卷。蔡新著作有《缉斋诗文集》。此外,还精于书法。蔡新家族庞大,子孙后代为官,后裔在海内外各界人才辈出。
   历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迁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迁蔡氏
   蔡攀龙家族。金门蔡攀龙,字君宠,又字君龙,祖籍同安人。以捕盗有功,升海坛游击,旋调澎湖右营,干隆二十五年(公元1787年)领兵治台湾。时台湾总兵柴大纪驻军诸罗被困,他前往援救,遇伏兵败,与柴大纪守孤城。大军至才得解围。为嘉奖他能誓死坚守,改县名为嘉义。升为台湾总兵官,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卒后被列为紫光阁。还有祖籍晋江,清朝在台湾居住的有父子都督蔡蓍、蔡子龙。澎湖游击蔡威俊等。
   蔡廷蘭家族。蔡廷蔺,字香祖,号秋园,清嘉庆七年(1802年)出生在彭湖厅双头乡。十一岁参加乡试中举,十三岁时补弟子员。道光十一年彭湖遭受大风灾之害,十二年兴泉永道周凯奉命调查账灾,蔡廷兰特作《急账歌》详细陈述灾情惨状,受到周凯以“海外英才今见之,如君始可与言诗”诗文称赞,并手录《读书要决》送之,逢人就赞其为才子。因此,八闽名流都知道彭湖蔡生的大名。道光二十四年他进京会试一举进士及第,分发江西做官,时年仅十八岁。道光二十九年,任峡江知县;咸丰二年升为考官,不久调任水利同知;咸丰三年调任峡江,六年出任丰成知县,九年升建昌府同知,逝世于任上。他先后在台湾主持引心书院、崇文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着有《海南杂着》。
   琉球蔡崇家族。蔡崇为一世的《蔡氏族谱》,修撰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当时,中山王尚贞“念效命诸臣勤劳可佳,恐岁月已深,致灭其功,爰命群臣各修族谱,永垂为例”,于是蔡氏十世蔡彬奉命纂修家谱,以“使祖宗世系序昭穆辩功德着也”。但由于“犹属草创而未及悉详”。这部大宗谱以“讳崇为元祖”世系简表如下:
   崇——滚——璟——宝——迁——瀚——朝器——(火亘)——坚——彬——炳——埙——垣——懿——禧——修——吉——选——元
   台湾蔡清琳家族。蔡清琳,北埔支厅月眉社(台湾新竹峨眉乡)人,曾任巡捕,日军侵占台湾后在日本镇压和威胁下,台湾同胞在铁蹄下屈辱生存,“高压只能叫人闭眼睛,却没有办法逼人睡觉。”光绪33年(明治40年,1907年),当时日本台湾总督佐久间派日军和日警对山胞进行武装镇压,激起了大科嵌山胞的反抗。蔡清琳就向山胞宣传,组织了“复中兴会”号召人民起来把日军全部打出台湾去,接应祖国军队在台湾登陆,先占领新竹为根据地,接着逐步光复台湾,成为台湾的主人。正式成立义勇军,并外出秘密招义民四百多人,占领了鹅公髻警察分驻所、一百端分驻所、长坪公驻所、大窝分驻所、太平分驻所。蔡打起了“安民”和“复中兴总裁”两杆大旗,率众冲进北埔支厅杀死北埔支厅长和支厅的日本人。消息传到台北日本总督府,佐久间总督立刻派守备队一中队和警察120名赶到新竹北埔镇压。蔡率义勇和山胞200多人到距新竹十里之地的水仙仑迎战,因寡不敌众而溃散,在香界蔡清琳被杀。蔡部被日军枪杀81人,义勇11人。1944年台北“帝国大学”学生抗日运动的领袖就是蔡恕,他聚众准备起义,被日寇逮捕近千人,蔡恕惨受酷刑,死于狱中。

·上一篇:皋邑蔡氏源流考 ·下一篇:蔡国三都——上蔡、新蔡、下蔡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