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柯蔡同宗”辨析

作者:蔡金钟  发布时间:2015-10-20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数以万计的姓氏之中,蔡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口众多,位列常见百家姓之第34位。蔡氏发源于中原,肇宗于西周,经三千余年生息繁衍,子孙现已遍布世界各地。蔡氏作为一个古老族群,在其产生、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姓氏文化。蔡氏宗亲秉承先祖遗风,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创造了许许多多令人骄傲的业绩。随着近十多年来各地宗亲组织的陆续建立和完善,宗亲往来日趋频繁、源流探溯热情高涨、经济交流风生水起、文化研究蔚然成风,蔡氏家族进入了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存在于宗亲中以及各类各级宗亲组织中的“柯蔡”暨“辛柯蔡”是否同宗的问题,一直没能从思想范畴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直接导致宗亲工作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或盲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宗亲思想情绪与宗族事务的运筹。 这个问题的形成

   虽然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主观原因。同时也与宗亲对姓氏文化、谱牒常识、人伦道德、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联。针对这一问题,宗亲中有不少人旁征博引、据典穷经进行了很多较有建设性的探讨和研究,甚至大胆发起争鸣。“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的说法,一时也让古老的蔡氏家族多了一份神秘,给广大的蔡氏宗亲增添了一份“解不开、理还乱”的思想情结。

   那么,“柯蔡”暨“辛柯蔡”到底是不是同宗?为什么有人说是,又有人说不是呢?争论基本形成两派,各持立场、互不相让,一时莫衷一是、辩得难解难分。然究竟孰是孰非?短时间内恐怕难见分晓。窃以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只有直中关键,问题方能迎刃而解。

 一、“柯蔡(辛柯蔡)同宗”争议之前因后果

   “柯蔡(或辛柯蔡)同宗”论者主要来源于1978年10月7日成立、总部设在台湾的“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和东南亚地区“辛柯蔡宗亲会”以及我国福建等少数沿海地区的宗亲分会。其称“柯蔡(辛柯蔡)同宗”论的主要依据是:

   1、源流说。柯卢公袭封吴泰伯,为吴王第九世,与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为同姓(姬姓)兄弟。蔡氏始祖叔度公为周(朝)文王第五子。因此,柯蔡为一家,柯为长房,柯为先,蔡为三房,蔡在后。此为“柯蔡"来源之其一。

   2、柯蔡联姻。福建建阳蔡氏始祖炉公之十二世孙茂隆公,生长子九郎,次子十郎。因十郎在长乐蔡家园入赘柯氏独女谷英,生五子。长、三、五子俱承蔡祀;次、四两子同承柯祀。一门分两姓,也即“柯蔡同宗”从此时起。

   3、与蔡氏一次举家逃难有关。相传,河南光州固始人蔡轶字敦毅,生于唐僖宗十三年,五代十国时期,官封吴国大夫,娶妻辛氏,生三子:长子蔡忠辅、次子蔡忠佐、三子蔡忠惠。又纳妾柯氏,生二女。公元937年,南唐李昪灭吴,蔡敦毅的上司因受贿之事败露,暗地派人追杀蔡敦毅以灭口。敦毅遂与妻儿举家分三路伪装逃亡:长子蔡忠辅改随母姓辛,化名辛文悦;次子蔡忠佐改随二娘姓柯,化名柯八使;幼子蔡忠惠不改姓,化名蔡忠烈。后三人蹍转会合至福州下大路风陈张鄞乡定居,各承其姓(氏),各衍其派。此为辛、柯、蔡来历。

   以上三种说法,若从历史渊源来看,“柯蔡(辛柯蔡)确系同源共祖,血脉相连,“柯蔡(辛柯蔡)同宗”自当于情于理均无可厚非。然持反对意见者却有其另外的不同观点:

   反方的第一个观点认为:按上述第一条的始祖渊源来说,同源共祖者应不只“柯”、“蔡”俩氏,为何仅只认“柯蔡”为一家?况且柯氏本由吴氏所衍,若认血缘,吴柯最近,若序同宗,“吴柯”名正言顺。为何不曾有“吴柯同宗”之说?而蔡氏虽与吴氏(柯氏源祖)同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后,但毕竟早在三代以前即已经开枝散叶,独成体系,且以后分别易姬姓而改吴氏和蔡氏,即使要论宗亲,也只能称“姬姓宗亲”(同姓则亲),而蔡与周、管、鲁、曹、霍、成、卫、冉等同为文王嫡子,一母同胞,各自受封后均独立为氏,后裔彼此从无以“同宗”而称呼,为何偏与“柯氏”而成同宗呢?亲疏不分,不符合情理。而第二条与第三条的“联姻说”与“避难说”,只能是适用于一部分与柯氏或辛氏有关联的个别蔡氏支族,不可能与全部的柯氏(辛氏)和全部的蔡氏都有关联。即使要免强去论宗亲,也仅只能局限于局部范围。

   反方在提出第一个观点的同时,也道出了第二个反对“柯蔡(辛柯蔡)同宗”的理由:即辛、柯、蔡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古老姓氏,各氏均有独自的源流和世系。即使部分柯氏暨辛氏与蔡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也毕竟是极少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柯氏与辛氏的全部,以偏概全没有说服力。因此本人认为在作出判别前有必要先对柯氏和辛氏的源流进行全面了解。

   柯氏源流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柯姓源流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他的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名柯卢,其后遂有柯氏。)

   ②、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乃名门之后!

   ③、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为柯氏。

   ④、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族和鲜卑族皆有柯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复姓柯拔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柯氏。)

   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五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辛姓源流

   辛氏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四种情况:

   ①、出自莘姓,又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代。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封其支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建立莘国。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为莘氏,后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艸头为辛姓。(左丘明《国语》、王符《潛夫論》、皇甫谧《帝王世纪》、《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上》、《元和姓纂》)

   ②、源于上古,出自有莘氏。莘氏是有莘国的后裔。相传,夏禹的母亲有莘氏女志(修己、女嬉)因梦食薏苡而生之。(《汉书··古今人物表》、《大戴礼记··帝繫》、《宋书》)商汤也娶有莘氏女得伊尹而有天下。(《墨子·尚贤》、《尸子》、《孟子·万章章句上》、《楚辭·天問》、《吕氏春秋·本味》、《大戴礼记》、《史记》、《水经注·伊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越絕書》、《说苑》)周文王因妻有莘氏女太姒(太姒生十男:長伯邑考 、武王發 、周公旦 、管叔鮮 、蔡叔度 、 曹叔振鐸 、 霍叔武 、成叔處 、 康叔封 、 聃季載)生武王開有周八百年(《诗经·大明》、《周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魏时期大同西晋皇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之彩绘描漆屏风》)。莘,后改作辛(《广韵》)。東周太史辛有兩子在晉國任史官,因董督典籍,遂改姓董氏。

   ③、大禹后代计氏改为辛氏。《通志·氏族略》载:"辛氏改为计氏",后有改辛氏者,计姓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京兆(今陕西长安东)。

   ④、项姓后周赐的辛姓。 辛姓望族居陇西(今甘肃兰州、临洮、巩昌、秦州一带),陜西閤阳,江西万载、上饶,山西孝义、长子,山东莱州、济南,湖南临澧、石门等地。

   辛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是中国当今人口排行第一百三十三位的姓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

   从上面所列举的辛氏和柯氏源流考证不难看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辛、柯二氏都是各自具有独特性的多民族、多源姓氏。虽然得姓原因多种多样,但却没有一个是和蔡氏有关联的。因而可以得出辛柯蔡分别为既不同姓(氏)、也不同宗的独立姓氏的结论。

   反方列出的第三个不认可“柯蔡(辛柯蔡)同宗”的理由具体反映在对中国汉语“同宗”一词的释义上。称树必有根本,人必有祖宗。祖者,始也!宗者,同祖、同族也。始祖称祖,继祖为宗。《辞海·同宗》的解释是:“原谓同出一个大宗者。后泛称同族或同姓为同宗”。蔡与辛、柯,氏出多源,既不同姓亦不同氏(古代姓与氏意义不同),自然不会同祖同族,无法成为同宗。

   反方坚持“柯蔡不同宗”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从伦理道德角度看问题,“柯蔡(辛柯蔡)同宗”不适合中华传统人伦。众所周知,蔡自叔度受封立国,始易姬姓而称蔡氏(后俗称姓),叔度实乃蔡氏肇氏开宗之血缘始祖,子孙头顶“蔡”字三千余年而不渝,昭穆伦常,炯然有序。若论宗系,可谓之“姬姓蔡宗”,以蔡为氏之后人互称同宗,合情入理。至于辛、柯二族,氏出多源,族内尚且不能共祖同宗,怎么可与没有共同姓氏祖根之蔡氏结为“同宗”呢?即便柯卢一族,虽与蔡氏同为太王后裔,但亦仅只为开宗立氏之前的“姬姓同宗”,不能与分氏之后的“同宗”意义等同。因为,既已分氏,便已分宗,不可混淆,否则有违伦常、有悖昭穆。

   谈到蔡氏因入赘或落难而改姓辛氏、柯氏,辛柯蔡即为同宗一说,同样无法从人伦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蔡十郎入赘柯氏,本为承传柯氏之祧,奉扬传统忠孝仁义初衷,子孙因不忘水源木本而分别以蔡、柯为氏,值得称颂。从以十郎为中心的小家庭观念来看,柯、蔡兄弟同父同母,一脉情深,自为手足,虽不同氏,但狭义上可视同特殊意义上的“同宗”,不会招致非议。如若由此而延伸为广义的“柯蔡同宗”则无法从人伦上站住脚。个人认为欲较好地说明这个观点,有必要牵涉到“入赘”这个既广为人所运用而又不曾熟知的敏感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入赘”概念,是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一种婚姻形式,俗称“招婿”。这一习俗原为母系家族婚制,是从妻居、服役婚等古婚遗俗的发展。入赘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因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不同时代各具其特色。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演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并赡养女家老人。其后代因改姓氏,便是母姓人了。蔡十郎入赘柯氏,属典型的“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子孙承祧柯姓合乎情更入乎理。虽说是承祧母氏,实际为衍传舅姓(父代舅位、子承舅氏)、接续舅氏世系,身份便理所当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柯氏子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时的柯家兄弟与保持原本姓氏的蔡家兄弟从伦理角度来讲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表兄弟”关系了。从此,柯归柯系,蔡归蔡宗,自然也就不再属“同宗”兄弟范畴。倘若强与蔡氏攀结“同宗”,岂不是要背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骂名、愧对柯氏烈祖烈宗?

   蔡忠辅改名辛文悦、蔡忠佐改名柯八使,虽为隐姓埋名诚不得已,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胡乱改为他姓,而是俱皆归从母氏,从人伦道德层面来说,仍然不失为忠孝仁义之子孙。从辛氏也罢、从柯氏也罢,实际上同样是一种承传舅氏的传统做法。既已承舅氏,自然也就由此脱去原有的蔡氏外衣(符号)而成为“辛氏”或“柯氏”家族的成员了。不难理解,此时的“辛、柯、蔡”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只能当做“亲戚”(表亲)关系来界定了。

   二、围绕“柯、蔡同宗”论引发的争议观点晾晒

   “柯蔡(辛柯蔡)同宗”争议由来已久,坚持者观点鲜明、沉稳执着;反对者据理力争、步步为营。双方集思广益,均有各自不同的表述。现将辩论花絮摘录如下,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从而正确引导广大宗亲对“柯蔡同宗”问题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1、坚持“辛柯蔡同宗”观点方:

   △柯氏始祖柯卢同蔡氏始祖蔡叔度同为周太王之后,可谓同祖同宗,“柯蔡同宗”有其历史依据。

   △柯家只剩一个独女,招赘蔡姓弟子为婿,子孙分随父、母姓氏,合情合理,

   所以柯蔡一家。认为柯氏也是蔡姓后代没什么不可以的。只能论亲、不能论宗。论亲论宗都改变不了蔡家后代的性质。

   △蔡氏三兄弟只因逃难改姓,本是一家,后代虽各不同姓,但从血缘上确实

   就是“同宗”。

   △入赘只是一种形式,实质当重于形式。像现在男女婚后和父母都不住在一起,那么是女嫁给男还是男入赘女?

   △宗亲是首先认同有共同的先祖,辛、柯、蔡都认同叔度为其先祖。为何不能视为“同宗”?

   △柯氏是蔡姓后代,不是同不同意能改变的。同个父母所生,虽不同姓,难道就不能同宗?

   △辛、柯两姓都是蔡家后代,不应有姓氏歧视,应该一视同仁当做“宗亲”而平等对待。

   △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改姓的也很多,有时皇帝一句话,说改就改了,难道宗亲也因此改了?

   △历史记载肯定是有依据的。不然怎么光说辛、柯而不说别的姓氏呢?

   △其实辛、柯也是我们蔡氏一脉,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都应该认同,不应该去排斥。改了姓并没有改变血缘,能说我们的祖先以前不是姓姬吗?

   2、反对“辛柯蔡同宗”观点方:

   ▲“同宗”,泛指同一家族或同姓。同姓,即是指同姓(氏)之人。同源:指繁衍后裔的同一始祖源流。符合此三同者方可称同祖同宗。柯、蔡不同姓(氏)、不同源、不同祖,如何同宗?

   ▲从姓氏源流而考,最常见的说法是柯姓(氏)乃吴国公子柯卢后代,系出于吴王,蔡氏乃蔡国第一代国君蔡叔度后代,系出于周文王。但既然改姬姓而分成不同的“氏”了,自然不属同宗。即使要论同宗,也仅只能称之“姬姓同宗”,不能为“柯蔡同宗”。

   ▲若说有共同先祖即是“同宗”的话,那百家姓都有共同先祖(炎黄),能够都是“同宗”吗?除非直接搞个“姬姓宗亲会”或“炎黄宗亲会”。

   ▲海外华人侨居异域,人数较少,有血缘关联的不同姓氏从团结出发结成联盟以抵抗外侮,末尚不可,但国内蔡氏数百万之众,强攀外姓做“同宗”,岂不多此一举? 除非柯氏认祖归宗改回蔡姓(氏) ,否则就不能称作“同宗”。

   ▲历代蔡氏子嗣因各种原因改为他姓的人太多太多,岂只“辛柯蔡”有血缘关系?“王李蔡”、“赵陈蔡”、“张彭蔡”、“周杨蔡”又何曾没有?又未尝不可?那样的话百家姓差不多都是“同宗”。因而“柯蔡(辛柯蔡)同宗”之说,一定程度上误导宗亲思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理论,是偷换概念、混淆宗亲关系的偏见意识,应当尽早正名。

   ▲经历三千多年,蔡家子弟入赘别姓者多不胜数,难道也能像“柯蔡”一样称呼他们为“王蔡”、“李蔡”、“张蔡”、“赵蔡”、“胡蔡”吗?能说他们还是蔡家后代吗?能说他们都是同宗吗?那岂不是百家姓都成蔡家后代啦?别人会答应吗?

   ▲全天下辛氏、柯氏都是你蔡氏后代的说法,是否问过全部辛氏与柯氏人?柯是柯,蔡是蔡,不同氏,何同宗?除非百家姓全改回姬姓,自然天下同宗。

   ▲蔡氏人既入柯姓便不再姓蔡,自当以姓柯为人伦至孝。同理,张姓人入了蔡姓便也以姓蔡为人伦至孝。既不同姓,便非同宗,即使有血缘关系,也只能以“亲戚”而称之。

   ▲即使宋朝以后因少数蔡氏改为柯姓(氏)而形成“柯蔡”,但也不能代表全天下蔡氏都与柯氏“同宗”,同理,也不能说明全天下柯氏都与蔡氏“同宗”。

   ▲“辛柯蔡同宗”的形成,虽然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但历史的误区只有勇于承认与正确面对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原始的柯氏(来源之一)与蔡氏是有一点历史源流,但仅局限于姬姓。由此而后衍生的蔡、柯两氏的确血缘(旁系)甚远。言柯蔡两姓一统无异于在柯、蔡两姓精神上强加上枷锁。不信,可去听听大多数柯、蔡两姓人的心声。

   ▲并不否认个别蔡氏与辛、柯之间的血缘关系,但必须指出的是:小范围的“血缘”关系并不能代表全体蔡氏与整个辛、柯。以偏概全、以私及公的理论是不可能得到全体蔡氏及柯氏、辛氏族人接受的,这种将个人意愿强加于辛柯蔡三姓氏、混淆“同宗”关系的偏执意识也不符合姓氏文化研究的客观要求,不值得推崇与宣传,必须尽早摒弃,否则谬种流传贻笑天下。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凡有血缘关系之族群,同姓者乃宗亲(家族)、非同姓者为客亲(戚族),内外有别,伦常自古早有定论,中华各姓氏数千年来亦皆遵崇奉守,为何独我蔡氏要反其道而行之?

   ▲宋以前之辛、柯、蔡毫无关联、宋以后之辛、柯、蔡中仅部分地域个别蔡氏支系与辛氏或柯氏部分家族有姻缘关联,但亦仅只是姻亲关系而已,仍与整个姓氏毫无关联。

   ▲物有科类之别,亲有内外之分,自古纲常伦理,表里条清目晰。人乃超常动物,是非、伦常不能不辩!

   ▲比方蔡家有人去了张家,全张姓人都与蔡氏成了同宗,因而称之“张蔡”,同理,蔡家有人去了王家,全王姓人都与蔡氏成了同宗,因而称之为“王蔡”……,反之,若李家有人来到蔡姓,全蔡氏都与李氏成了宗亲,因而亦可称之为“蔡李”……,假使此等理论成立,到时岂不天地重归混沌,蔡将不蔡?

   ▲辛柯蔡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地方是一家,但不能称“世界柯蔡”。可能这一支很强大走向了世界,但必须是世界蔡氏某地方柯蔡分会,不能把修饰词语拿掉。因为原来的辛氏与柯氏的确是同蔡氏没有关系,即使你认人家还不一定人家会认你的。因为在这很久以前就已经有独立的辛氏和柯氏存在。

   ▲与蔡氏有姻缘的姓氏多不胜数,唯以宗亲而称辛氏、柯氏,是不是太不公平、公正?何况蔡氏与辛、柯原本没有关系,是部分辛、柯跟部分蔡氏有关系,不能强差人意冒认“宗亲”。

   ▲辛则辛、柯则柯、蔡则蔡,是三个不同的姓氏,既不同姓,如何成为同宗?如此说法成立,那百家姓都是同宗,难免不牵强附会!

   ▲各地分别有王蔡、张蔡、赵蔡、李蔡、刘蔡结缘改姓的现象,若都比照柯蔡同宗的理论,全国各地百家姓可能都与蔡氏有关系,那岂不是天下姓氏都同宗?部分地区、部分家庭显然不能代表全部。

   ▲管氏、周氏、曹氏、霍氏、成氏等姓始祖与蔡氏始祖叔度公同父同母,兄弟后裔尚且不曾与“同宗”相称,何来与柯“同宗”?舍近缘不序而强攀远亲,无法从感情上说得过去。

   ▲宋代以前的柯氏、辛氏与蔡氏毫无关联。如何区分宋代以前的柯氏、辛氏?

   ▲宋以后局部地域某个分支的辛、柯与蔡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亲戚关系而己!称不同姓氏为“同宗”关系有悖伦常,外姓人会笑话我们蔡氏。况天下蔡氏之广大,又岂个别地区个别支系能代表?纵使天下蔡氏同意,天下辛、柯氏也未必。

   ▲某地一家一姓不代表全国。天下蔡氏不仅只某地蔡氏、天下辛柯亦不只宋以后之某地辛柯。以偏盖全并不足取!也没有生命力!

   ▲每个姓氏都有类似情况,或同宗、或联宗。但不能以小异而求大同。尊重必须理性,包容不能盲目。以小部分而代表整个姓氏的做法并无足取之处。

   ▲譬如江泽民之江氏源出于萧氏,可以说萧、江是有血缘的,但并不能由此而强求全体不同来源的萧氏与所有江氏都以“同宗”相称。

   ▲“辛柯蔡血缘说”自唐末五代以后才有,这和原本的辛、柯二姓无关,更与柯卢公无关,退一步讲最多只能算做蔡氏大家族里的一个异性分支。若要成立啥宗亲会的话,也只能是冠以“蔡氏宗亲会某地辛柯蔡委员会”最为妥贴。

   ▲柯、蔡分氏之前同属姬姓,可称同源,但分氏之后柯为柯氏,蔡为蔡氏,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群体”,既不同氏,谈何同宗?

   ▲蔡叔度是太王古公亶父之曾孙,是四世;柯卢公是太王之十世。柯卢晚叔度公六世。就算同宗也是蔡柯氏或姬氏。柯之先出吴,吴氏奉泰伯、仲雍为始祖,柯为啥不联吴而联蔡?舍近求远、舍亲求疏,令人费解。

   ▲事实上不是柯不联吴,而是吴、柯等氏知礼而尊祖制。故泰伯、仲雍之后各姓(氏)从无两姓或多姓氏谓称“同宗”。

   ▲蔡氏改柯,即是承柯氏宗祧,本为孝义,美誉传扬,后人若因之附蔡而叛柯,必是对柯氏祖先之大不孝,更是对柯氏家族之大不道,伦理道德从何而谈?

   ▲海外因为华人属弱势群体,民族抱团联合属正常现象,值得推崇,但与姓氏同宗不应该挂钩并论。持“柯蔡同宗”观点的组织或个人是不是应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去认真分析一下?

   ▲习惯往往并不一定能成其必然,时间几百年了也不一定就对,如觉得是历史上形成的概念明知有错也不去纠正,那么世间哪里还会有“冤案”能得以昭雪的机会呢!

   ▲章孝严改名蒋孝严,可定性为认祖归宗。章、蒋两家是有特殊关联,但并不能据此而将全体章氏与天下蒋氏以“同宗”相提并论。纵使章、蒋两家同意,全天下的章氏与蒋氏也不会认可。

   ▲柯氏改回姓蔡可称宗亲,不改蔡氏只能是亲戚,内、外有别,符合伦理纲常。蔡氏乃儒林世第,礼度名门,既要避免自侮,更不能侮辱人家与蔡无关的柯氏!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原始柯氏,系出于吴,早之又早,且人多势众,为何不是柯吴?蔡衍之柯,晚之又晚,人口较少,且成体系趋于柯氏,为何却称柯蔡?蔡氏子弟既承祧于柯氏,孝厚义重,善行令名千古不朽,又何故要隐柯而强称“柯蔡”呢?恐怕这并不是柯氏初衷。

   ▲蔡氏子孙改姓柯氏,可视为与本家已断恩义,而与柯氏结了情缘。承继柯氏宗祧,本属忠善之举,千古褒为佳话。倘若两姓纠葛,难避不忠不孝之嫌!

   ▲随便上网查找或搜寻资料,柯氏源流与辛氏源流都没有与蔡氏相关联的内容。柯蔡(辛柯蔡)同宗理论自然无法立足。

   ▲柯卢公牌位被安排进入蔡氏二世祖仲胡公陵园祗德堂内供奉,是少数持“柯蔡同宗”思维者漠视全体蔡氏与柯氏族人感受的行为,有辱先人、愧对子孙,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三、由“柯蔡同宗”争议中凸显出来的几点启示

   1、“柯蔡同宗”问题,牵涉到传统的人伦关系,人伦关系乃是围绕人伦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它随着人类起源而同步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日显重要。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伦关系,在当今社会仍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2、“宗亲”,乃同祖且同姓氏者是也!两姓者即使同源同祖仍不属同宗。亦即出继他姓或出赘他姓者,其后皆与原姓氏不为同宗。除非改姓回归。所谓“认祖归宗”之说,即是具有“寻认先祖,并归还本宗的意义”。辛、柯二姓纵使出自蔡氏血脉,如未归宗何来“同宗”?若免强而为之,极易伤害柯、辛两兄弟姓氏族人。

   3、辛、柯二姓虽与蔡氏有着某种特殊意义的关联,但仅只局限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支派。且同源同祖各说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大多仅依各支谱牒记载或传说,无权威国史资料作为辅证。但不管何种记载均与柯卢公找不到直接关联。

   4、“宗亲会”是建立在相同姓氏基础上的血缘组织,是源自相同世系的同姓氏人聚在一起组成的姓氏团体。与蔡氏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姓氏,既然承认与蔡氏有关联,以小支系名义参与蔡氏活动可行,但最好要在统一的蔡氏旗帜下进行,可冠名“某地蔡氏某公支派”,或“蔡氏宗亲会某某委员会”,这既是对自己血缘身份的认定,也不失为对整个蔡氏家族最起码的尊重。

   5、蔡氏与辛氏、柯氏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乃中华民族共同愿景,加强民族团结、姓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姓氏之间有必要进行联谊交流、友好合作,但大可不必以是否“同宗”作为先决条件。

   四、结束语

   “柯蔡同宗”争论旷日持久,波及范围涉延各支各派,几及妇孺,遍布中外,一度在宗亲乃至宗亲组织中引起不少迷茫与困惑,不知到底如该如何去认识“同宗”这一敏感而又较难回避的问题。稍有不慎,都将有可能在宗亲中打下不和谐的“楔子”,给宗亲工作带来不利因素。个人认为要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首先从意识形态上得到统一认识。这就要寄希望于广大蔡氏宗亲凝聚智慧,努力从维护“天下一蔡”大局出发,秉承“追宗求源、弘扬祖德、团结交流、共谋发展”理念,进一步集思广益、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地去进行认真的探讨与较有成效的研究,进而促成共识,再创蔡氏辉煌。倘能实现此愿,我撰此文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1、本文曾在蔡氏宗刊《蔡氏》第一期(创刊号)“百家论坛”栏目正式发表,文中理念暨思维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广大宗亲共同探讨。 2、本文作者系:世界蔡氏宗亲总会副秘书长、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总会副会长兼江西分会执行会长、蔡氏宗刊《蔡氏》副总编辑、江西尖山澄甫公族系《蔡氏宗谱》主编。)


·上一篇:蔡国的二十三代二十五侯 ·下一篇: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熙宁元年..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