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 福建省建阳蔡氏隆重举行甲辰年清明祭祖典礼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安徽寿县曾为蔡都吗?

作者:任经荣  发布时间:2016-10-18
   寿县曾为蔡都吗?

   公元前493年,蔡国将国都由河南的新蔡,迁于当时属于吴的州来,从而开始了第三国都的历史。蔡都州来的位置,历来学者多主凤台说,认为凤台县的下蔡古城既是。但奇怪的是,迄今在凤台除下蔡古城可资为证外,没有发现其他蔡国遗址,就是下蔡古城本身的年代,也有待于考古发掘证实。反之,蔡国遗物在淮水之南却多次出土,它似乎向人们表明,蔡城应在南岸求之。楚国晚期都城寿春,经考察证实,方圆20多平方公里,如此宏伟的江淮都会,必定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蔡都州来到寿春,其间200余年,能断然否定寿春不是在蔡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

   蔡都凤台说1

   《嘉靖寿州志》云:“下蔡城,(寿)州北三十里古州来也。左传鲁昭公四年,楚然丹城州来。十九年,楚人城州来即此。”《嘉靖寿州志》系明代所修,此条也直言下蔡县城即州来城。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标明今凤台县即蔡国的下蔡,春秋时的州来国。

   凤台说质疑2

   1955年5月,在安徽寿县城西门内北面发掘了一座蔡侯墓,经多方论证,确认为蔡昭侯申墓。1958年和1959年,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赵家孤堆又发掘了两座蔡侯墓,其中有一座确定为蔡声侯,而另一座也应为某蔡侯墓,蔡昭侯和蔡声侯墓的位置,距凤台下蔡古城约30公里,且有淮河与八公山脉阻隔,按当时蔡迁州来后国力衰微,不会耗费巨资去把国王送至30里之外的山地去安葬。上述墓葬均出于淮河南岸,它雄辩地说明,下蔡都城不可能在凤台县,而在寿县。

   蔡都寿县说3

   《春秋左传》载:“(昭公九年)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唐孔颖达疏:“正义曰,释例云,州来,淮南下蔡县,汝水之南也。淮北之田,淮水北田,则州来邑在淮南,邑民有田在淮北也。”孔疏云:“州来,淮南下蔡县。”有误,这已如上节所指,但云“淮北之田,淮水北田,则州来邑在淮南,邑民有田在淮北也。”却颇为要得,此乃蔡都寿县说之先声。更为重要的是,《春秋左传》云“州来淮北之田”则已指明州来城邑在淮水南也,并且在淮水北也,还有广大的田地,而且这田地是和城父疆界接壤的。陈梦家先生认为:“此地区(寿县)迭为州来、吴、蔡楚所据之地,先后为蔡、楚的国都,更前当为殷代南方诸侯的疆域。” 则肯定蔡都在寿县。

   蔡都寿县的位置判定4

   持蔡都寿县说的学者多认为寿春是在下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史记•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寿春作为南楚一大都会,其具体位置,史载纷说不一,现经考证和实地勘察,所在位置已经确定。其东面和北面以肥水为濠,西边以寿春湖东岸为界,南至范家老河、东、西夹道一线,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光绪寿州志、古迹》所载与此大致相等。“寿春县故城……其外扩包今东陡涧,并肥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肥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肥处……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楚郢都寿春城位置的勘定,为推测蔡都州来的位置提供了先决条件,从另一角度来说,绵延曲折20多平方公里的淮南都会,如果没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那时难以形成的。

   1956年,寿县邱家花园发现大府铜牛一件;1957年4月,在邱家花园东发现鄂君启节四块;1960年又在当地发现舟节一块。据专家考证,铜牛为战国晚期之物,鄂君启节为战国中期之物。鄂君启节的铭文表明,战国中期的下蔡已是楚国的重要商业城市了。1982年3月16日在史家圩子西沟沿发现春秋晚期铜方壶两件,与蔡侯墓所出铜方壶相似。上述器物都出土于寿春城故址内,因此有理由认为,它们可能是不同时期寿春城内的宫室遗物。同时这批器物也为推测寿春城的始建年代和蔡都州来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根据寿春城调查小组的调查在东至东津渡,西至寿西湖,南至十里头。东九里沟和北孙家老圩一线,北到八公山南麓计2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板瓦、简瓦、陶器残片俯拾皆是。灰坑、水井数不胜数,金币、铜器时有出土,这种现象表明,蔡都州来的位置,只能在此范围内求之。

   从蔡墓、蔡方壶、大府铜牛、鄂君启节以及西圈春秋晚期墓葬区的所在位置看,“下蔡”都城可能在出土春秋晚期铜方壶、战国中晚期大府铜牛、鄂君启节的史家圩子、邱家花园及其附近区域内。从寿春城遗址示意图来看,史家圩子正位于起中心地带,无庸质疑,春秋战国之交的“下蔡”都城,肯定要比战国晚期楚郢都寿春城小得多。寿春城既然是在“下蔡”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其肯定是以原都城为核心向四外扩展修建而成的。史家圩子所出铜方壶,与蔡昭侯墓所出的相似,其为宫室用器当无多大问题,据此,出土铜方壶的地点,可能为“下蔡”都城的宫殿所在地。

   鄂君启节铭文中有下蔡之名而无寿春之名,这说明在公元前323年以前,只有下蔡而无寿春之名。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后,改称州来为下蔡。如上所论,鄂君启节与大府铜牛为战国中晚期之物,并且同出在邱家花园附近,又都为宫室王族重器,这种状况表明,邱家花园附近为楚灭蔡为县后的战国中期宫殿遗址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同时也表明寿春城是在“下蔡”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点是正确的。

   以史家圩子及其附近区域为蔡都州来的所在位置,其与墓葬区的距离也是合乎情理的。西北距蔡昭侯墓约4公里,距西圈春秋墓地约2.5公里,东北距小型蔡墓约3公里,距蔡声侯墓约10公里,这样的墓葬与都城的位置分布,是符合下蔡的国情国力的。

   反推之,从蔡墓、蔡器的分布情况来看,“下蔡”都城有没有可能在寿春城故址的北侧或东面、南面、西面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或可能性极小。

   从地理位置上看,故寿春城的北面是淝水,过了淝水就是八公山脉,东面也是淝水,南面有东陡涧河,西面是寿西湖。在此范围的附近没有发现建筑遗迹。春秋战国时期,地池具有城墙和护城河的二重防御体系是个普遍规律,这种四面皆水的自然环境,“下蔡”都城的建造者当不会不加以利用。

   综上所述,出土蔡方壶、大府铜牛和鄂君启节的史家圩子、邱家花园及附近的范围内,当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下蔡城的宫殿分布区,同时也是战国晚期寿春城的宫殿所在地。在这一区域内,多次发现楚国金币,也可作为证据之一。

   州来之名,最早出现在《春秋左传》的记载中,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公元前584年,州来已作为楚之重邑受吴侵伐,可见州来城邑的建成必在此前。以建芍陂而闻名的楚庄王令尹孙叔敖于宣公八年(楚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01年)随楚庄王平定群舒,南盟吴越,疆理于江淮之间,大事推行开凿芍陂兴修水利的重要国策。据此而论从孙叔敖修芍陂到吴入州来,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结合前述“下蔡”,州来城的位置推测,完全有理由认为孙叔敖修芍陂,是巩固州来,建设州来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州来最终发展成为战国晚期楚之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芍陂位置的所在(在今寿县城南30公里处)。也为州来城位置的推测,提供了又一个很好的证据。

   春秋中期的州来,为强楚经营东国的中心,当齐桓公开创霸业的时候,楚就以其为重要据点,同齐在淮北的广阔平原上,展开了激烈地争夺,同这种战争状况相适应,州来城位于淮水南岸,有淮淝二水和八公山脉作天然屏障,可谓是得天独厚。

   州来城邑始建于何时,文献无载。笔者认为,可能始建于春秋早期后段。州来国可能为山东淳于国(亦称州国)灭宗族南奔所建。在当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政治环境中,各国筑城自卫是普遍现象,州来国当不会例外。据此可以推论寿春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上自春秋早期,下迄战国晚期楚都命曰郢,经历了州来、下蔡、寿春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间将近五百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蔡都凤台说实是一种没有考古实据的盲目推测之论,不足为信;第二,“下蔡”之都、州来之城在今寿县可以确认,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遗迹可以为证;第三,州来、下蔡、寿春之城实为一处,楚郢都的繁荣,实是经历了将近五百年的历史发展才形成的;第四,凤台的下蔡古城,可能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又发展成为下蔡县治。当然,以上结论仅为研究者的一家之言。正确与否,尚属未解之谜。

·上一篇:蔡和森祖籍与家世探秘 ·下一篇:南宋蔡氏四代九儒家族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