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s1046.cn/?a=5032

      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蔡丽新,进..  · 世界蔡氏清明祭祖再次拉开序幕  · 蔡氏祭祖大典旗帜交接仪式  · 广东惠东县大夫第蔡锦青公祠修缮重光庆典  · 福建漳州海澄谢仓蔡氏举办22社前往山上社酆都..  · 世界蔡氏清明祭祖大典  · 世界蔡氏清明祭祖大典“蔡国之夜”文艺晚会  · 河南上蔡县蔡氏根亲文化园暨蔡文化交流中心项..  · 蔡氏企业家招商引资上蔡座谈会召开  · 广东惠州芦洲镇东胜村蔡氏举行南瓜节暨赵侯爷..  
宗族建设 更多

宗务百科

法律法规

宗亲组织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顾 问:

蔡永廉 蔡华宪 蔡文献 蔡志群

蔡振华 蔡崇伟 蔡国芳 蔡清池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建设 > 宗务百科 > 内容 

一个家族家风的形成与传承

作者:涂雨  发布时间:2019-11-20

  这是一个曾经遭受天灾重创、涅槃重生的家族,这是一个历经百年奋斗、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家族,这是一个根植莆阳大地、枝展五洲四海、励志发展的家族。在风雨磨砺中,在事业打拼中,造就出一种良好的家风,滋润养育着代代子孙。

  父辈绝地闯关

  清朝末期,国力衰落,外族入侵,任人宰割。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各种瘟疫趁虚袭来。福建莆田曾屡遭鼠疫重创,1902年的一轮鼠疫,猛袭莆田江口邦尾村,众多村民身罹重症,命赴九泉。村里有个乐善好施、医德高尚的村医,每日从早到晚出门治病救人。不幸的是,他和家人也先后染上鼠疫病毒。更为不幸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女儿,接连在这场瘟疫毒浪猛袭下遇难身亡,唯独留下三个命大的年幼儿子,13岁的长子吴仁元、10岁的次子吴仁民和1岁的小儿子吴仁发。生命孤舟,载着三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在人生苦海中茫然漂流,让人悲痛,让人揪心不已。

  满村遭重创,家家传哭声。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摆在三兄弟面前最大的难关是生存问题。遇此家庭变故,哥哥吴仁元一下子成熟了许多。自古长兄为父,他拿定主意,再难,也要带着两个弟弟一道闯过难关。他东奔波西联系,终于找到一条绝境逢生路。弟弟吴仁民进入教会办的莆田善育堂(孤儿院),小弟吴仁发寄养一户人家,吴仁元自己则被一位美国牧师留下,作牧师孩子的陪读。至此,他们总算有了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安排。

  善育堂里的生活是艰苦的,老师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爱心与艰苦。善育堂经费有限,每一个孤儿都要半工半读过日子。吴仁民做工、干农活、肩挑等,吴仁发四岁时也进善育堂,开始学纺纱,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强度也越大。工读的生活又苦又累,日子过得紧巴巴,冬冷少衣,病来缺药,不时断炊,饥寒常有,都让吴仁民、吴仁发兄弟挺过去了。三兄弟相依为命,共度难关。

  艰难困苦的环境,磨炼了吴家三兄弟。仁元、仁民、仁发均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表现先后于1903年秋季、1904年春季、1913年春季进入教会办的莆田私立哲理中学(1907年前称兴郡培元中西学堂),小弟吴仁发后来转学到教会办的福州私立英华中学。两所学校都有半工半读的学习机制,使得三个孤儿可以在这里坚持学业,既学到传统的中华文化,又学到西方文化。吴仁元、吴仁民均获得了教会奖学金出国留学,哥哥吴仁元去菲律宾,弟弟吴仁民去美国。几年以后,小弟吴仁发在从业后的两位兄长的资助下,在奖学金、半工半读的支撑下,也顺利地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兄弟三人格外珍惜绝地闯出的求生之路、求学之路,从而加倍努力书写自己坎坷而又精彩的人生篇章。

  吴仁元(1889-1980),字德斋,1912年从莆田哲理中学毕业,工作几年后获教会奖学金留学菲律宾,回国后从事企业和慈善事业工作。1936年前后,在涵江创建莆田第一个制冰厂,为水产品提供冰冻、冷藏条件,催生冰淇淋等新科技产品在莆田首次制造。1938年,他冒险组织建筑莆田哲理中学蒲星堂(大礼堂)的施工,直至1939年竣工。后任莆田善育堂副院长等慈善执事,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工作。

  吴仁民(1892-1975),字子荣,教授、大学校长。1911年从莆田哲理中学毕业,获教会奖学金留学美国。1912年1月至1916年6月就读于美国甘撒省西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16年8月至1919年7月就读美国麻省波士顿大学理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成为莆田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读书人。1919年10月至1929年7月任莆田哲理中学物理教员、监院、训育主任、代行校长等职。1929年8月至1934年7月任莆田华星女子中学校长。1923年1月创建莆田第一个电力公司(一称电灯公司),任经理,开启莆田电力照明的历史。1943年8月,冒着抗日战争烽火,远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路管理学院战时联办的贵州分校,任物理学教授。1947年7月任台湾省立成功大学教授、共同科主任,1948年2月至1968年7月任成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期间,他于1965年参与创办台湾正修科技大学,任校长,1975年病故于校长任上。他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对莆田的现代工业做出历史性开拓。吴仁民的妻子林美仙,华南女子学院毕业,莆田咸益女子中学(莆田第九中学前身)董事长、莆田滋益妇女学堂校长。

  吴仁发(1901-1987),字骏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省政协常委。他坚持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全过程,中学先后就读于莆田哲理中学和福州英华中学,1922年留学美国,立志献身工业救国,除了完成电气工程学位所需学分功课外,还多修机械工程各学科课程,以后又自学化工专业课程,极力造就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1930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从此以吴骏侯为正式名字步入社会,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公司)工作,1931年回国,曾在莆田哲理中学任教。1934年进入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正在创建的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后改称宁厂)工作。该厂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基地之一,是当时国内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的生产基地。著名科学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任厂长兼总工程师(1945年接任公司总经理),运用先进的“侯氏制碱法”生产,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侯德榜的精心培育下,吴骏侯迅速成为技术骨干。1948年至1950年,侯德榜派他到美国考察进修,1950年回国,回到铔厂(已改称宁厂),成为主要技术骨干,深受侯德榜所倚重,曾任公司电机处处长、水电处处长。他亲自制定计划,培训出大批优秀技术人员。1953年,他随侯德榜奉调进京,先后进入政务院(国务院)重工业部、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化工部等部门,负责大连碱厂、四川化工厂等重点项目的电器工程设计,是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审批人之一。南京永利公司四川厂(四川化工机械厂前身)电厂投产调试期间,他亲临现场组织指挥,蹲守三天三夜,每天只吃一份饭,直至成功发电。1964年,他奉命筹建福建省化工局,任省化工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是福建省化工工业的开拓者,当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三届常委、第四届特邀代表。

  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孤儿,到有机会读书,有机会出国留学,到报效祖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这三兄弟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绝地闯关的奋斗,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后代薪火相传

  1920年,吴家双喜临门,6月23日,吴仁元的长子吴存亚出生,11月28日,吴仁民的女儿吴琼璁出生,开启了吴家新一代人口繁衍之门。两位现今仍都健在,逼近百岁的男儿女儿,在长达一个世纪的风雨岁月里,孜孜不倦求学问,专心致志做事业,成为吴家新一代传承家族文化的领头人。

  吴仁元的长子吴存亚,教授、大学副校长、大学院长。1937年7月,莆田哲理中学高中毕业。1943年,再过半年就要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毕业的吴存亚,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弃笔从戎,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以出众的英语水平被选调担任美国顾问翻译,参加过著名的滇西反击战。复员后于1945年考取由中央政治学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重庆合办的新闻学院。1947年毕业于英国皇家空军雷达学院。1948年1月,接到北京大学胡适校长的聘书,赴北京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授课采用麻省理工学院当时最新出版的教材,首次把雷达课程引进中国的大学讲坛。还先后到南开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及电机系主任。1961年,调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等职,同年被教育部聘为电子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直至退休。他曾担任主译,翻译两套苏联《工业电子学》,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还曾兼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1978年,他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举办的“计算机在工业中的运用”研讨会,在大会演讲中,首次提出用汉语拼音作为计算机输入汉字的方法,取代一直沿用的电报码,此提议得到大会广泛的关注与肯定。1979年应邀赴美国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翌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邀请作访问学者一年,期间多次出席该校董事会会议。1985年,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调研中发现厦门大学院系设置的一个短板,便通过省委组织部给厦大要来一个人,筹建该校工科学院,为建设厦门经济特区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这个人就是项南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期间,因工作关系而熟悉、信任的所属单位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吴存亚。吴存亚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按计划保质量成功创建了厦门大学技术科学学院,出任院长、教授。被推举为厦门市科技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电子协会理事长等职,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和全国“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曾参与筹建莆田第二中学(哲理中学)校友会厦门分会,被推举为理事长,不久,又被推举为莆田第二中学(哲理中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至今仍被聘为莆田第二中学(哲理中学)校友会厦门分会名誉会长。

  吴仁民的长女吴琼璁,主任军医、院长。莆田咸益女子中学(今莆田九中前身)高中毕业,1943年福建省立医学院毕业,1947年陪伴出国留学的丈夫郭挺章(博士、研究员、科学家)赴美国,进入医院进修和行医。1950年偕同丈夫郭挺章回国,在北京医院工作。先后任北京西城区儿童医院临床医生、院长和北京国防科工委514医院(现解放军第306医院)主任军医、副院长,既为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李寿栴等科学家看病,又为北京中关村内的中国科学院大院(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李寿栴、郭挺章等科学家的宿舍区)的家属看病,也为普通老百姓看病,以良好的医术医德赢得各方赞誉。

  大哥大姐给第二代的进取开了个好头,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吴家人才,一个个鱼贯而上。这第二代的兄弟姐妹总共15人,加上配偶,那就是翻番,可谓人丁兴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传承弘扬了父辈的优良传统。父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其艰苦奋斗、不懈求知、报效社会、与人为善的精神,深深烙入子辈的脑海,融入他们的血液。他们跟着父辈的足迹,在崎岖曲折的人生道路上跋涉,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杰出的成绩。

  吴仁元的次子李秉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先后就读于莆田哲理中学和福州三一中学。因在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中成绩名列前茅,被国立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免试录取,并享有通过考试而获得的福建省清寒大学生全额奖学金。1946年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化学工业公司任技术员,1952年升任工程师。1954年,为传授新技术由化工部调往辽宁省锦西化工机械厂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1965年,调往化工部在成都新组建的四川化工机械厂,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总工程师30多年。被聘为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创新是李秉亚50多年工作生涯始终如一的特点。1949年末,他年仅27岁,便在全国首次成功研制和冶炼出不锈钢,填补了中国工业技术的一项重要空白。之后又陆续成功地研制、冶炼、浇铸及生产出多项国内前所未有的新型工业设备,其中包括“耐酸矽(硅)铁”、高效率的高压球阀和薄膜调节阀、大型合成氨厂转化炉所需的耐高温高压及抗腐蚀的合金离心铸管、沉淀硬化不锈钢、一万转/分以上的高强度高转速叶轮、大型合成氨厂所用的空压机的高压缸以及我国第一台合成氨厂的再沸器等。这些产品的性能、寿命和质量堪与进口产品相媲美,替代了昂贵的进口产品,国内众多化工企业纷纷订货,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他先后荣获南京市创造发明合理化建议奖、国务院三次授予的科技进步奖、化工部“化工科技老专家”、“全国化工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吴仁元的长女吴琼珠,知名内科医生。莆田咸益女子中学高中毕业,1943年福建省立医学院毕业,任航空委员会医师。1949年携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弟弟随丈夫赴台湾,任知名医院医师。她心地仁慈、医术高明,深受患者欢迎和赞许。在家赡养母亲、辅助丈夫、照顾弟弟,肩挑家庭重担。1950年母亲去世后,决然担负起长女为母的重任,在生活、经济和学习上给两个弟弟以无私的关爱和支持,直至他们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她一直期盼与大陆亲人早日团聚,因无法及时回大陆见父亲临终最后一面抱憾终生。两岸相通后,当她首次从台湾回福建看到一亲戚家境贫寒,众多人挤在一间小屋居住时,立刻慷慨解囊,在当地购买了一套房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解困。吴琼珠的大慈大悲大爱之心,令人赞叹。

  吴仁元的三子吴挪亚,博士、高级研究员,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任美国柯达感光公司高级研究员。

  吴仁元的四子李涵亚,博士、高级机械工程师,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任美国高级机械工程师。

  吴仁元的小女儿吴琼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首批外交人员、北京大学副教授。1943年莆田咸益女子中学高中毕业,1944年考入内迁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联合大学复员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清华大学毕业。同年11月,经过严格挑选,调进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外交人员。后来调进北京大学,历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北京大学档案室负责人、西语系副教授等职,培育出众多高端人才。

 

  吴仁民的长子吴纬亚,莆田哲理中学高中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曾参加上海进步学生运动,1947年赴台湾支援光复后的岛上建设,在高雄铁路局工作,任副站长。

  吴仁民的次子吴良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43年7月莆田哲理中学高中毕业,194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考入南京首都电厂(后改称南京电厂)。解放南京时,他响应党的号召坚守值班岗位,保障正常供电,迎接解放军进城。1949年底进入辽宁省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在1952年鞍钢小型厂开展机械化运动中,他发明制造自动抽钢机,加快出钢速度,使抽钢工人离开高温作业,提高加热炉抽钢效率20%。曾任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副厂长,担任多届鞍山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1975年5月至1979年11月,由冶金部选调参加“武钢1700mm轧机工程”(周总理生前审批的国外引进国家重点项目)专家组工作。1979年11月抽调到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莆田市开发湄洲湾协会北京委员会理事。

  吴仁民的女儿吴琼琲,福建医学院肄业。

  吴仁民的女儿吴琼霞(瑕),莆田咸益中学高中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经委侨联常委。

  吴仁民的小女儿姚静珊(吴琼玶),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954年莆田二中高中毕业,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兰州石油研究所(后改组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至1963年,协助所领导组织协调几项重要国防研究项目,成果显著。1963年被提拔为研究所业务科科长,兼任甘肃省化学化工学会秘书等职。多次获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化学物理研究所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73年调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副主任,分管科研。组织参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研究,获得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参与筹建校分析测试中心,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曾赴美国、英国做短期进修,后被评为厦门市“三八”红旗手。

  吴仁发(骏侯)的儿子吴杰,高级工程师、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1951年考进天津大学机械系,任班长、系学生会主席,1955年毕业后分配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厂,为首任新建铁路起重机设计组组长,优质完成系列产品设计、技术设备改革,顺利投产。1979年调进广州铁路局系统工作,曾任广州铁路分局物资设备科科长、党支部书记、分局咨询组组长、分局工业普查办主任等职,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在属局韶关工厂工作时当选韶关市人大代表。

  家风的形成与传承

  大灾大难后的吴氏家族,峰回路转,经过百年奋斗与积淀、传承与发展,繁衍成一个多达60多人的大家族,成为一个人口兴旺发达、文化光彩夺目、事业超群出众的望族。这个家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家风殊为可贵,其子孙后代珍惜之、传承之、弘扬之,映射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其子孙后代尤其注重传承四大良好家风。

  形成与传承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家风。家庭变故、战争威胁、兴国重任等等,无不是摆在第一代第二代族人面前的困难大山,他们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攻坚克难,渡过一个个难关,从而缔造了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家风,成为后代战胜困难的强大驱动力。几代人,分出众多的家庭,分布在祖国的北京、上海、厦门、台湾、香港等地,还有许多人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定居。每到一处,都遇到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工作上的艰巨任务,人人不畏艰难困苦,积极打拼,努力进取,闯出一方立足之地,做出一番喜人事业。

  形成与传承以远大的目标引领求知的家风。吴氏家族的族群文化知识的高度和广度令人羡慕与赞叹。而风光炫丽的深处,隐含的是族人们引领求知的远大目标和艰辛顽强的跋涉。哪怕遇上多大的困境,前辈后辈都一脉相承地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求学。几代人中,大多数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学,接受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其中10多位获博士学位,10多位获硕士学位。李秉亚、胡益芬夫妇育4女,3个博士生,1个硕士生。其他家庭受高校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也都很高。

  形成与传承以突出的业绩回报社会的家风。纵观吴氏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族人,其就业平台,往往处于初创时期,但他们总能胸怀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以科学加拼搏的精神兢兢业业工作,克服重重难关,创造出开拓性的卓著的业绩回报社会。这一优良家风,对子孙后代同样起到深远的影响,得到可喜的传承,大家个个奋发进取,事业有成,尽心竭力,乐于奉献。

  形成与传承以仁爱的心地友善待人的家风。吴氏三兄弟及其第二代,都受到家庭和学校基督教“博爱”的较深影响,但他们又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深受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与“善”的熏陶。两种爱在他们头脑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爱的家风。遭遇家庭变故而成为孤儿的三兄弟无疑是这一家风的缔造者,儿时他们相依为命,共渡难关;就业后大哥吴仁元、二哥吴仁民资助小弟吴仁发出国留学,吴仁发就业后反过来资助多子女的两兄长;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知情人称赞吴仁民生前是慈祥的长者;南京永利化工公司宁厂公私合营后,首任厂长的冯柏华赞扬吴仁发(骏侯)说:“你像我们共产党员一样关心工人,等等感人事迹,在爱的家风形成过程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记。”可喜的是,这一爱的家风,一代代得到不间断地传承。爱的主题在一代代族人言谈、文章和行为举止中得到鲜明的体现。笔者从多方面了解到,第二代人相互之间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对后辈的关爱与帮助,事迹屡现,殊为感人,以实际行动把爱的真谛传给后代,恰如第三代人赞叹吴琼珠具有“大慈大悲大爱之心”。第四代人,时年16岁的中学生张荔洋牢记姥姥吴琼霞对她爱的传播:“我从小受的教育是爱的信仰和追求,爱无处不在。”在她眼里,“姥姥的爱,充满她的家,以及周边的所有人”。“那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每个人都不厚此薄彼的爱”。

  经过前辈开创,后辈传承,这个家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风,又以其生动的故事、鲜明的特色,激励着后人奋进的步伐,滋润养育着一代代吴家子孙。这正是这个家族文化积淀厚重、发展活力持久的根基。这个家族家风的形成与传承,真实生动地折射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与积淀、传承与弘扬的光芒。

  在与这个家族的中青年后人接触中笔者真切感受到,他们都熟悉前辈创建家风、延续家风的动人故事,自己也都能自觉传承践行良好家风。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书信来往、电话交流、网络博文、族群微信等传统加现代的传播手段,让体现良好家风的故事代代相传,让良好家风的阳光洒遍后人心田。

  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健康长寿的家族,在第一代第二代中,90岁以上的有6位,其中健在的5位,80岁以上有10多位,大部分人都还健在。第三代多处在70多岁、60多岁、50多岁年龄段,也都以健康的身心状态稳步增龄。他们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以远大的目标引领求知、以突出的业绩回报社会、以仁爱的心地友善待人的家风,净化升华了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保持着平和淡定、荣辱不惊的情绪,从而衍生出一条健康长寿的绿色通道。

·上一篇:宗亲组织运营思路 ·下一篇:客家宗族的独立性与典型性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