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 福建省建阳蔡氏隆重举行甲辰年清明祭祖典礼  · 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总会主席蔡永廉应邀..  
蔡氏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家谱文化

文化大观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文化 > 家谱文化 > 内容 

浅谈修谱

作者:王盛林  发布时间:2019-3-2

家谱亦称族谱、家乘、宗谱,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记载一个家族繁衍、传承、发展历史的一种著作,对此,古代历史学家早有结论;清、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在《州县请立志科》中说:“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著名历史学家邵晋涵说:“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谱牒文化是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继承、发扬并光大老祖宗的光荣传统,就要认真研究谱学。“寻族踪如同对月,读家谱细若观花;续宗谱一丝不苟,待族人胜似自家”。要想修好一部完整的族谱,要切实掌握以下几点。

一、修谱者应认真学习仓修良教授的中国史学、方志学、谱牒学和历史文献学等。

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史学简编》、《方志学通论》、《家谱概论》等,都是我们家谱工作者的指南,能使谱家增长谱家学知识和家谱发展过程,仓修良先生在《试论谱牒学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有人把西周青铜器上所刻的世系表,一律称之为私家之谱,这一观点很难成立”。“能够铸造规模宏大的青铜器,显然是贵族阶层,与庶民无关,是出自诸侯”。私家谱大量产生和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那时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促使家谱的长足发展。主要有:一是门阀制度是私家谱发展基础和政治条件。两汉以来由于地方豪族地主经济、势力不断发展和膨胀,形成了累世显荣的门阀制度,如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等,都巩固了世家大族利益的用人制度。郡望不同,社会地位则全然不同。所以历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记》中指出:“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史通.邑里》中曾指出:“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矝”。显示门第高尚、郡望优越、要有谱为证;二是那时社会上避讳之风盛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懂得谱学知识;在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交活动中,都得熟悉谱学知识,否则不仅要得罪人,还会引发是非,乃至招来大祸,……有的人由于名字触犯帝王之讳,宁可弃官,免得惹来大祸。不但帝王名字要避讳,后妃亦是如此,如郑太妃小名阿春,她是东晋建文帝母亲,晋元帝妃,后追尊为太后,因此春字就得避讳,故当时凡遇春字悉改阳字,因而“富春改为富阳,”历史书凡称“春秋者,悉改曰阳秋,于是出现了《晋阳秋》、《汉晋秋》等书名,不仅人名、地名、官名也要改,封建时代中央所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唐初的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高宗继位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逐将民部改为户部。又如都城的称呼原本称京师,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为避司马师之讳,逐改京都。在日常交往中,凡涉及对方父祖之名时必须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痛哭流涕。由于避讳风盛行,家谱就显得极为重要,不了解社会上一些重要谱系真是寸步难行。由于避讳,而改前人的姓、名、地名、官名、书名、谥号等,比比皆是,这给后人阅读古书典籍带来很多的大麻烦;所以当代修谱者,对老谱中的古文传、赞等,只能校对照登,决不可自作聪明搞释文,更不能甩原著而翻译,否则到后世要留笑柄,除非有真正谱学之才;据《南史.王僧孺传》记载“王弘为相,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传为佳话。这也说明,作为家谱确实不容易。

三是在门第森严的南北时期,必须门当户对方能通婚;这在当时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有讳者必遭制裁;所以要以家谱为据,南宋历史学家郑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指出“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所以,当时官吏,由于职能关系,都必须熟悉各地谱系;宗族之间,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现象是促使家谱、族谱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由于社会动乱,家族之间为联系需要编修家谱、族谱;从东汉末到隋统一的四百年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我国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地主割据政权之间的斗争、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特别是西晋灭亡后的一百二十多年间,各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所谓“五胡十六国”,其中共有七族二十三国;这些割据政权旋起旋灭,给广大人民带来相当大的灾难,中原居民避乱南迁者十有六七,为了保持家族之间的联系,修家谱就成了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名门望族,郡望乃是他们享受特权的标志,而族谱则是重要凭证,离开故土这个凭证就显得更为重要。宗谱是保护名门望族的护身符,无论迁到何处,谱都要带走,定居后还及时续修,这些是促使家谱族谱编修发达的重要因素。有了谱牒就可以“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政府为了严格控制户口以保证户役征收,特别是控制自耕农逃避徭役,统治者也把希望寄托在修家谱、族谱上。….谱,这种著作形式文体,最初是由谱(表)与牒两部分组成,宋代大史学家郑櫵在《通志总序》中说:“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太史公改而为表”。指的就是司马迁在学习周谱的基础上,编修了《史记》中的十表;又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开头便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所以发展到后来又增加了:传、图、文艺、家训等内容。所谓谱牒,实际上是指古代记载世系书籍的总称,但都是官修民不修,有些谱的上源断代,很可能是那几代未做官?家谱、族谱的编修,真正走入平民之家是宋朝以后的事,其趋势是从唐朝后期开始,因为六朝以来的世家大族,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和中唐统治者新贵们的多次压制和打击,已经逐渐衰落凋零。唐后期参加过政治革新运动的政治家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视为这种衰落凋零的真实写照。唐中叶以后,皇室不再重视谱牒编修了,《新唐书,高俭传赞》云:“风教又薄,谱录都废”。谱之过程可以这样说,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编修族谱主要在于维护特权,而进入宋代以后,编修家谱、族谱是出于尊祖、敬宗与收族的作用。使族人知道本族姓氏受封之由来及始迁之祖由何地迁来,以及自己祖先长期形成的遗德和祖训,特别是本族祖先做过那些善事和好的传统。例如欧阳修在《欧氏谱图序》中就讲了他们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祖训是“,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在宋代除了欧阳修的家谱外,还有苏洵所修的苏氏家谱,而这两家的修谱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后期的家谱编修,直至清代。虽然欧、苏两家修谱的理论和方法不尽相同,而共同之处,则是都主张修谱应当“断自可见之世代”。对此,清学者章学诚曾给予高度评价说:“宋人谱牒今不甚传,欧苏文名最盛,谱附文集以传,其以世次疏远,不敢慢为附会,凡所推溯,断自可知世代,最得《春秋》谨严之旨,可谓善矣”!充分肯定欧苏二家修谱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搞牵強附会,这在编写宗谱时最为重要。章学诚在《高邮沈氏家谱叙例》中指出:“世系设表,惟取其分支派,使蝉联系属,皎若列眉…”,牒者.表之注也。表仅列名,而人之行次字号、历官生卒、妻妾姓氏、子女所出、茔墓向方皆当注于名下,著牒祥之。他在《家谱杂议》中又说:“夫旁行叙上,便于稽查,使夫昭穆亲疏,一望可晓耳”。天头注上册房名,表线外注住址是今人之创,王华斌还创造了继出继入者双方谱页号,更为便查。《杂议》中又说:“内容要不断丰富,家族中主要人物或称谱主,为其作传,有的做过官,有的是学术上有过贡献,也有的是为社会做过贡献,如此等等,都应在家谱中为其立传。章学诚认为:“谱传即史传支流”。并提出:“家谱中同样应为妇女立传,史传、方志都有列女之篇”。“妇女在家庭中只要有作为、有过贡献、很有才华等,诸如相夫有力,教子有方等,都应在家谱中立传。既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这个家族的传承、传统必然要靠全体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这个家族中妇女的贡献”。刘向所录,“劝戒并存,范史所标,但取高季”。“方志宽于史传,家谱自当宽于方志”。如淑媛相夫、贤母训子、哲夫持家,闺秀文墨之才,婢妾节之善,岂可无录?谱学文化是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忠孝文化是其重要内容,续修族谱要深入进行一次忠孝文化的认真教育,要使子孙后代,不仅知道自己的曾祖、高祖、祖父等家庭成员在这个家族发展过程中各自所做出的贡献,也了解曾祖母、高祖母等为这个家庭所做过贡献。除了传记,谱主或家族中主要成员都应绘有画像,祠堂、茔地都应绘有平面图,注明所在位置和朝向。至于家谱中艺文,则是著录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著作。章学诚提出:“除艺文而外,还应当设立“文征”,“谱为家史,前嘉言行,诸传既已载之,文则言之雅者也,奏疏尊君,列于首矣,旧谱传状,多删取为新谱列传,取画一于体例,非敢掠前人之美也。原本录于文征,非第存文,且使新谱诸传祥略互见,亦史家旁证之遗意也”。“考订论辩之文,有关先世传闻异同、嫌介疑似,尤为谱牒指南,则次列之。诗赋'词章,…古人所贵赋诗以见志者,则又次之”。以上三方面内容,应为“文征内篇”,所选皆为本族人所写。而对于亲友、外甥应酬投赠,亦应选录编为“文征外篇”,以显示本族“当时交友”之盛。家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承传、发展的历史,著名历史学家邵晋涵曾说:“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对谱牒和谱学,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古代就专门设有管理机构,当代,1988年在山西五台山召开了中国家谱首届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谱牒学研讨会》,

二、以史学家的严谨姿态修好族谱

谱牒和方志一样,都是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分支,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因此必须具备史学的某种功能、特点和性质;对历史研究都具有同等价值。所以,历代学者都坚守修谱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毫不牵强附会。家谱体例,王子文秘书长在《 概说》中讲得很清楚,在这里就不重述。就我在两次续修族谱中同王贯川、王秀江老先生和王华斌等探讨并实施的,讲几点在续修族谱中应特别注意的事!

(一)续修家谱前的准备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二十五年左右应当续修一次族谱,最多不超过三十年,如修有年谱间隔可延长,否则容易漏修;当决'定要续修族谱,应充分作好准备工作,否则不但容走弯路,还可能受阻难成;开好一个会议,在《研究会》成员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召开各房(屋)长会议,在与会者意向一致时,选举续谱领导班子、推选主修、主笔和各房(屋)采编人;会后准备具体事宜。一是本着 “古格遵先哲,风俗入时新”的原则,对老谱例修改和添加;综观老谱,要修改添加的大约有:(1)时代不同,男女都一样;牒中都要记名号和生辰,改旧谱记媳不记出嫁女;女儿同样可为继承人,准许女娶男嫁,嫁入男本人愿意可以改姓,历史上王明就是过母舅继改姓的王;(2)准许一子双挑,但不能多挑;(3)学历,已普及初中,谱中只记高中以上,大学注明大专、本科,研究生以上加记工种和住址等信息并重载谱首;(4)写传、赞(应包括女性),要定出各自标准;(5)是否设“文征外篇”?如设,就要收集亲朋好友、女婿外甥的诗作;(6)明确迁外宗亲收族职责;(7)旧谱例中需要修改和删除的等。二是起草《填写谱稿须知》,将所需资料除《谱例》中有的尚缺补充,并要统一写作规则;如:(1)从哪派修起?(2)每直行写几个字?(3)公元纪年、甲子纪月日,(4)生养未成年的写夭,成年者男女媳都要记生辰,(5)墨谱稿和谱费上交时间等!这些准备好后,办个采编人员培训班。三是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和统一思想,使之成为坚强的领导团队,(1)使每个领导人都应熟悉谱学知识和谱例及操作程序,都能树立修谱是修德,惧畏祖灵、广积阴功、认真收族,敬畏逝者、敬重生者;(2)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一般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包括主笔)、外事、会计、出纳、监察等组成常务委员,各房(屋)长是当然委员,就形成了续谱委员会。

(二)精细设计、认真操作、修好谱首

本届谱修得好坏,主要看:谱首的内容丰富、世系清晰、牒内记载清楚和宗们的满意度。要想达此目的,领修者应当事事、处处做到:敬畏先祖之灵、宗亲之意,无愧自我之心!关键是世系的修撰和谱首设置;谱首设置(古法是从右至左,为书写方便,这里从左至右):

扉页、序言、凡例(载本次续修的序言和凡例)。目录:

一、旧序跋:(自一届至上届),

二、旧凡例:(自一届至上届 )

三、家训:一般有:先儒格言、古今家诫、家训等,若新添,要在例中注明

四、家礼:一般有:家礼和家礼图等;

五、姓氏源流:(一)姓氏起源,(二)始迁祖上源系,(三)始迁祖系,(四)历代祖先迁徒录;

六、历代祖先:载:历代祖先的传赞;(本堂直系祖先如无传赞,可查方志录下登载)

七、追溯祖源世系图:(王姓始祖太子晋是黄帝42世孙

八、琅琊(或太原或三槐)、刘金王世系图和分迁录;

九、本堂分迁录;

十、本堂始祖:像、赞、传、墓图、碑图、碑文、碑联,祖茔议禁议约,祭祖议规等;

十一、本堂名山名胜:记传、禁令、景点、诗文祠赋等

十二、某某堂宗祠:祠堂记、祠堂平面图、祠堂楹联、

议约等;

十三、字派:老派引,派字;若派剩不多,可续派,

并写倡议由下届定;

十四、某某堂录:(一)历代先儒录:定录几品以上功名,

从牒中录载谱首便查;(二)当代英贤:将行政、军功、学历职称等重载谱首,便于通联;

十五、文征内篇,(1)敇命,(2)古赐文,(3)族内古今载过县以上刊物的诗词联;

十六、“文征外篇”载历届续谱,女婿、外甥和亲朋好

友的贺赠诗词赋联;

十七、某某堂分卷派系录:(记几卷是何股(房)哪派的谱,以派系实际记载;)

十八、某某堂分迁录:(在谱表线外注明住址外),注明哪房(屋)由何地迁入;

十九、族谱源流:记本堂族谱续修过程,分为(1)早期谱牒,(2)迁望后修谱过程,第几届、哪年修、何人主笔?及其它主要内容;

二十、族谱分贮:(1)分贮引,····(2)整箱族谱收贮号:如世分堂17箱正谱号为:“公,启家风,传忠孝,永昌隆,愿后人,宏继芳踪;”(3)以字号记收贮房(屋)名,增箱数,或添字号,或以原号分正一、正二,支1.2.3.4.5.6.等,赠谱类推,总之按实际收贮房、人注明;

二十一、功德榜:(1)族事章程,(2)大事记,(3)捐赠人员名单数额,(4)历届工作者名单;

二十二、后记:(1)本届续谱跋;(2)本届续谱总结报告;(3)外迁地负责人信息;(4)漏修者登记;(5)迁陕者登记;(6)其它需要留存杂记;

三、领族谱,应当十分注重的几件事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特殊著作。续修族谱,是出于尊祖敬宗与收族,是有一定规则的,所以,千万不能离谱。因此要十分注意:一要“古格遵先哲,”自宋以来谱的规格就只有欧式和苏式,大部分姓氏都是欧式,即五代头,只有檀姓是苏式,直书每户从古至今;象胜一公四字派和刘金王的金线吊葫芦,都是别式,派字本来就是五言诗,再说也浪费一格纸,若宗亲同意,可以改过来;二是对古文不能翻译和随便乱署名,一切都是一届人的结晶,老谱都是暑诸生?难道那些序跋、词联不是出自某个人之手?古文由于朝代不同、避讳不同,无十分把握要留笑柄,中国快进入知识社会,相信以后的人能看懂,不要费神费纸,谱牒的增、减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更不能署编者,在方志录下的写明出处即可,确属个人作品,一要经过讨论方载,二也只能书某某撰;对以前多届谱都未作传的先贤,重作更应慎重,否则不利于团结,只能是众望所归者也要经某届谱管会讨论通过。二要“风俗入时新”,诸如:女性可作继承人、女娶男嫁同意改姓,都时代的产物,历史上王明本姓秦,就是过母舅继而改姓王的,何况当今独生子女多,现又准生二胎,自然会有外甥过继者,三是应准许女婿、外甥交费为其岳父母、外公外婆写传、赞,但要研究规定;墓葬变化大要如实记载;三要以虔诚尊祖敬宗的情感收族,集居的宗亲要深刻了解,在旧社会所有外迁者都有一段心酸史,俗话说:“故土难忘”,过去的外迁,大多数是因天灾人祸弄得倾家荡产,家无立足之地出外谋生、垦荒;我在石台收族听一位老者讲:他祖上因苛税和大病,卖光了田地房屋,乞讨到此,而此地因战乱死光了人,田里芦柴长得比人还高,是荆棘手辟出的田地而安身;有的是孤儿、单身汉无人管教,输光了家产、讨不起老婆出外招亲;有的是被抓壮丁,不忍军阀欺压逃出路遇招亲而安身;虽有家庭而生母早逝后母偏心,负气出外谋生,王之太就一例,他的生母明隆庆四年死,后母第年生下大弟之良并相继生四子,在忍无可忍之下带妻儿一担箩挑到潜山下浒漕的一个山洼搭棚开荒谋生,虽有安身之处但荒山野岭占地挤窄,所以他的裔孙重走谋生之路,现遍布:潜山、岳西、霍山、六安的深山野岭到处都是。乾隆朝迁陕的虽是政府行为,但也是些家无立足之地的宗亲们。我们祖居地的人,可应该念共祖之情认真收族?也应敬畏祖先;九五年七修各房收族快完稿了,王丰房不打算去炭埠收族,而此地人外迁时曾丢了房屋是他祖上占有,一日他老婆白天还挑粪,傍晚头痛难忍,到乡医院吊针毫无减轻,急得无计可施、抬菩萨一问,是外迁祖怪罪,当承诺去写谱稿,竹床抬去步行回家;还有王月来在杨湖收族本结束打算第天回家,遗漏两个死者未写,一夜难以入睡,第日翻山越岭去写来才平安回家。与旧社会相反,当今外迁者都是精英级宗亲,不是部队提干就是高校分配,或是工商业成功人士;有位哲人曾说:人出生时包衣埋在何地永世不忘。外迁者下代都是在外出生,不收族不联系不但不亲,恐怕连他家祖坟葬在哪里都会忘记。所以,常收族常联系,一来可光宗耀祖,二来还可能援助族中实业;因此,收族是续谱中重中之重的大事。四要遵循节约和公开透明管好谱费,续修族谱既是敬族亲宗,也是一种最积阴功的公益事业;就是无退休金的农民也是老年居多,要有“不为名利不为钱;只留青白在人间”。的胸怀给下代树立标杆;一切公开公道,总结明细公布,做到祖先无怨宗亲满意,无愧已心

·上一篇:家谱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传承! ·下一篇:一纸家谱情系千年血缘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