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浙江省苍南县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第三届换届大..  · 福建连城蔡氏宗亲理事会第二届 班子成员换届..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时近性真 地近易合——蔡剑 蔡发 蔡襄祖籍辩

作者:蔡交云  发布时间:2024-2-2

   祖籍,又叫故里,通常说籍贯,是指一个人祖居或出生的地方。因子孙繁衍迁徙,家谱中常见某祖迁某乡。某地始迁祖则彰明从何处迁来,以相互印证,析清源流,便于日后子孙往来,寻根问祖。岁月悠悠,世远年湮,苍海桑田,变幻无常。在近十年的寻宗访亲中,给人留下的只是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回忆和无限的伤感。宋时,蔡剑五世孙蔡嵩,因献地建县敕封孝义灵椿王,后徙官居新吴(今奉新)石溪。今石溪蔡氏早已彭蔡共谱,关门祭祖是一家,开门对外分彭蔡。元末,仲堪植下思济一支迁上高南岸化龙坊鱼巷口,今该地蔡氏宗祠在扩建街道时早已拆除,最后一个子孙于1962年困难时期,流落街头而消亡。元末,十六世祥卿一支,迁贵溪龙虎山,明永乐时,其孙长通,曾回乡编修三修宜丰《蔡氏族谱》,而今,昔日人文鼎盛的龙虎山村,早已村毁人亡,剩下二、三户人家,也搬到别处去了。明万历年间,文禣三兄弟迁居浏阳,今浏阳古港、溪江一带蔡氏子孙,已与当地福粤公后裔合修谱谍,但仍保留宜丰族谱的世系和派字。明初,仲舒藤桥一支迁湖广,今湖北罗城县三里畈、泗伯河、三解元等地蔡氏15000余人,70多岁的蔡世生说:“我们都知道祖先是从江西逃难来的,当时这里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仲孙四世希甫一支迁礼陵官田,久访不获,后来才打听到是株洲淦田,湖南口音听作官田,且早巳划到株洲去了。今株洲淦田镇九思村、宏图村等地蔡氏宗亲,都说先祖是从江西讨饭来的,后子孙日繁,建了祠堂,修了家谱,可惜谱毁文革。近几年,江西南昌、丰城、高安、湖南汩罗新市街、萍乡麻田、上粟等地蔡剑子孙纷纷前来宜丰寻根祭祖。上犹县营前蔡运衍、蔡隆忠千里寻祖,经丰城至宜丰,终于了却了族人的心愿,匡正了家谱源流,正式纳入蔡剑六世孙蔡用之的世系之内。在寻宗访亲中,还发现另外一种情况:宋时,七世仲堪一支迁袁州,今宜春青山蔡氏称自己是七世仲京的后裔,无旧谱可考,只有顺其自然。宜春城北丝瓜塘蔡尔坚老人,拿出一部上祖传下来的《袁州蔡氏族谱》,谱载他们的祖先是从广东平远迁来的福粤公后裔,现在却纳入了丰城仲京公裔孙的家谱。萍乡东源坑蔡氏亦为福粤公后裔,修新谱时,把萍乡麻田熊岭蔡氏族谱的蔡剑世系录入谱首。这种混谱现象,不仅历史上有,现在仍然有,造成了支派紊乱,脉出多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引起祖籍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说到祖籍之争,莫过于影响全国的陶渊明故里之争。虽然历代府、县志和宜丰陶氏族谱,都有陶渊明故里在宜丰的记载,宋《太平环宇记》亦载:“陶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但由于宜丰名小地偏,地方志和家谱资料,又少为外人知晓,而九江历史上就是著名大郡,陶渊明在彭泽做过县令,在九江还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历代一些名人学者就说陶渊明是九江人,从而引发了千百年来陶渊明故里之争。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被称为千古之迷的历史疑案,终将大白于天下了。多年来,宜丰陶学会的同仁,四方奔走,深入查访,发掘了大量的陶渊明是宜丰人的书证、诗证和物证。获悉江西、安徽、湖南三省十二县的陶氏族谱,千百年来的记述都说陶渊明是宜丰人,还有陶渊明故里的靖节祠、渊明墓,秀溪、南山、陶家园旧址,故里桥、靖节桥、读书堂、藏书墩、洗墨池等30多处遗迹遗址,无可争辨的事实证明了陶渊明故里在宜丰。国内外学者非常赞赏和支持宜丰陶学会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宜丰当地的大量原始史迹史料,不得不令人信服。陶渊明故里的考证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时近性真,地近易合”。只有当地人记当时事,才能获得第一手史料,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地方志一般是地方的官修史志,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被称之为信史,国史资料有的也来源于地方志。如果于地方史料不顾,只凭地隔千里,时越百年的一家之说,就可能以讹传讹,使研究工作误人歧途。遵循“时近性真,地近易合”的基本原则,对蔡剑、蔡发、蔡襄的祖籍问题,分别剖析如下:

蔡剑祖籍宜丰

   蔡剑祖籍宜丰,《瑞州府志》、《宜丰县志》和宜丰《蔡氏族谱》历来就有明确记载:蔡剑,字纯钩,仕唐为散骑常侍,武宗会昌中(841~846)迁洪州(今南昌),任江南西道节度副使。子蔡郊,行营判官。因子军功授镇南军节度使,后任江西观察留后。时钟传据洪州,求婚于剑。剑曰:“我家世为唐忠臣,岂肯以女事贼乎!”传大怒,发兵攻剑,剑兵寡不能敌,遂迁高安长湖,再徙盐步镇,即今新昌(宜丰)。宋绍定间(1228~1236),县宰首祀公于乡贤祠,有赞见像图,其忠义事绩详府县志并序记。《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蔡剑,唐高安人,字纯钩,为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节度副使,钟传割据洪州,求婚于剑。剑曰:吾家世为唐忠臣,肯以女事贼乎!拒不许。”江西南昌、丰城、高安、宜丰、宜春、萍乡、安福、福建莆田、广东澄海、汕尾等地蔡氏族谱,均有同样记载。史载蔡剑高安人,即今宜丰。因宜丰当时属高安辖地。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立新昌县。民国三年,因与浙江新昌同名,改宜丰县。自古以来,对蔡剑祖籍宜丰,从未见过有何异议。2002~2003年,湖南蔡嘉猷先生,在《儒林门第》上先后登载《蔡剑家世的讨论》和《蔡景历家世的讨论》二文(以下简称《嘉文》)。对蔡剑祖籍提出异议,其依据是(明)廖用贤《尚友录·十八》中所说:“剑为唐高安人,字纯钩。平定黄巢有功,官拜散骑常侍、岭南西道节度副使。钟传反乱,割据洪州,来书求婚其女。剑怒曰:‘我家世代大唐忠臣,岂可送女事贼’?拒绝之,后剑籍居福建南安蔡剑乡。”

   廖用贤《尚友录》中这段话,明眼人一看就知谬误百出。其一:既然前面肯定“剑为唐高安人”,后面又说“后剑籍居福建南安蔡剑乡”,岂不前后自相矛盾。蔡剑会昌中(841~846)徙家洪州,即今南昌,并非高安,只是中和二年(882),遭钟传迫逐才迁徙高安,再徙盐步镇,仍属高安辖地,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怎么可能“后籍居福建南安蔡剑乡”。其二:蔡剑会昌中(841~846),任江南西道节度副使,岂能又跑到2000多里外的广州,去任岭南西道节度副使,不仅地名不同,且天各一方,在众多的史料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奇闻。其三:《尚友录》中说:“平定黄巢有功,官拜散骑常侍、岭南西道节度副使。”蔡剑是会昌中(841~846),由左散骑常侍,徙居洪州,任江南西道节度副使。黄巢动乱是乾符、中和年间(875~884),历史岂能倒转30多年,所以说“平定黄巢有功,官拜散骑常侍,岭南西道节度副使”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蔡剑是如何从洪州避居宜丰的呢?民国三年《宜丰县志》(盐乘)记:“蔡剑,字纯钩,其先世居淮康之上蔡,仕唐至散骑常侍,会昌中(841~846)徙家洪州。子郊,为行营判官。乾符(874~879)末,黄巢自闽寇江西,列郡望风瓦解,高骈拥兵,观望不进,郊力战却之。天子嘉其功,授剑镇南军节度使,高骈大忌之,以羸兵付郊,使乘胜击巢,粮矢不继,遂陷阵亡。剑语人曰:‘吾子以身报国,身死而名传,尚何憾!’僖宗闻之,遣使慰问,剑自顾年老,无复仕进意。后钟传窃据洪州,恃兵横行,郊有女曰四娘,姿容绝世。传遣人求婚,剑骂曰:‘我家世为唐忠臣,肯以女事贼乎!’传大怒,攻之,剑兵寡不能敌,尽弃田宅,避居筠州(今高安),再徙盐步镇,以羁留不得返乡,又新丧子,尝登冈泣望,不觉涕零,后人因名其冈曰望蔡,死葬隆道观左。”蔡剑八世孙蔡曾,字子飞,宋元丰年间(1078~1085),首修宜丰《蔡氏族谱》,并作《蔡氏源流序》。序中说:“后钟传割据洪州,时行营有女曰四娘,有妇容,传欲求婚。常侍君曰:‘我家世为唐忠臣,以女娶贼可乎?’传闻之大怒,尽没入其家赀田宅。上蓝西山有田曰万硕庄,传以五千人入上蓝,以五千人入翠岩,城有巷屋八十余楹,蕃商交易于此,谓之蕃人廊,亦没之。其上蓝本袁州万载寺名,传微时栖止此寺,及据洪,夺常侍君所居以创之。寺旁有二井,一曰蛟井,昔许旌阳逐蛟入焉,一曰蔡家井,今隶上蓝。自常侍君遭迫逐后,兄弟散居四方:曰宗晏,职方员外,即入于抚,曰某,入于建昌(府治在今南城县建昌镇),曰某入于浙,常侍君则徙高安之长湖镇,即今之筠州也(瑞州),后又徙盐步镇,即今新昌也。”常侍君临终遗言,令葬驿路平芜中,吾欲听钟传子孙绝,吾家子孙兴,未几,传果灭,坟墓悉遭发掘,得非昭昭之报与!常侍君墓在元康观(今隆道观),面拔泽湖。”以上所载,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蔡剑由南昌西山,迁高安长湖,再徙盐步镇。钟传据洪州后,蔡剑早归家于西山万硕庄。西山在南昌西郊60里,现仍有蔡家井遗址,翠石在南昌城内,今万寿宫翠花街一带,只是蕃商交易于此的店铺。钟传攻剑时,剑兵寡不能敌,只能从西山退60里至高安,再从高安西退140里至盐步镇。《嘉文》说:“退至高安或再退盐步镇是不能立足的,因钟传是高安人,从高安起家的”。这完全是不了解当时的地理历史环境的一种主观臆断。《上高县志》记:“钟传,今上高枧头人……聚万人在末山的九峰立寨,自称高安镇抚史,中和二年(882),赶走江西观察使高茂卿,占据洪州”。在唐后期军阀混战时,钟传必然集中兵力,固守洪州,保其权位,不可能到处有重兵把守。如果他带兵到远离南昌二、三百里的地方去追剿蔡剑,怎能不顾及别人步其后尘,把他从洪州赶走。宜丰距上高末山有百里之遥,路途险阻。也不能设想高安、上高都是钟传的天下,钟传刚抢占洪州,他在州县的地位并不巩固,曾与钟传作对的当地官绅豪强,岂能甘心任其摆布。蔡剑在江西任职30多年,其老部下不但不会听钟传的话,反而会奋起保护他。即使有少数人听钟传指挥,蔡剑也有足够力量进行抵御。更何况蔡剑只是骂了钟传一句“贼”,钟传已尽占其家赀田宅,还把他赶到260多里以外,泄其私愤已足矣!何必一定要他的命,为此而丢了洪州,反而得不尝失。由此可知,蔡剑避居宜丰反而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按《嘉文》说:“避居福建较为合适”。那蔡剑只有与钟传之兵死打硬拼,杀出一条血路,蔡剑数千老弱家丁,怎能敌钟传万人之众,岂不要全军覆没,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也不能设想年过八十,已是风烛残年的蔡剑,能够拔山涉水2000多里来到福建南安,即使钟传让他一条出路,他也会早就困死、病死于途中,蔡剑当时也决不可能会想到要去福建南安。故蔡剑避居宜丰是因势利导的自然最佳选择。福建南安蔡剑乡的由来,可能另有其因。取名蔡剑乡不等于蔡剑居住的地方。可能是蔡剑子孙的迁徙地,或蔡郊曾在这一带作战时的营地,或两者兼而有之,后来蔡剑的子孙为怀念先祖,故以蔡剑命名。蔡剑是宜丰的奠基人。新编《宜丰县志》(1989)蔡剑传中说:“蔡剑,字纯钩……后与节度使钟传构仇,尽弃田宅,携部属亲友避居盐步,指挥家人开发,整治土地,遂使盐步成一方大镇。五世孙蔡嵩、蔡岑于宋初献地,请于盐步镇设县治,是为新昌之始。”蔡剑四世孙蔡晋,号斋翁,勤于农作,根除水患,乐善好施,保境安民。五代时盗贼蜂起,而独不入其境,四方乡民纷纷前往依附,所居之处,遂成山城。南唐保大十年(952),设立盐步镇,仍归高安县管辖。蔡剑五世孙蔡嵩、蔡岑,喜好诗书,更专心于时务,为新昌建县,曾三请于朝。清康熙乙巳《新昌县志》·沿革载:“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江南平,镇人蔡嵩、蔡岑献议于州,以地广势险非镇可治,乞改设县,州请于朝,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原为太平兴国三年,因当年的报告得以奏准),复以宜丰故地置新昌县,此今名之始也。割高安之天德、太平,上高之宣风、义钧乡于盐步镇立县治”。蔡嵩、蔡岑献己居为县治,儿公家所需之费悉数供给,倾全部家财,保一方生灵,有功德于民,皇帝闻其事,敕封孝义灵椿王,立灵椿祠于县署后,春秋致祭,遗址今尚存。今县委、县政府大院(除一次兵焚县衙临时搬迁城隍庙外),县署在此1000多年都未曾更改,县委大楼东侧小山丘上有瑞芝亭,黄庭坚曾为之作《瑞芝亭》记,亭下为蔡氏祖冢,相传还埋了蔡郊一只靴。有诗曰:“下一墓,上一亭,一墓一亭成不朽”。大院门前右侧了郊翁祠,因扩建街道被拆。蔡剑宜丰开基,蔡氏三代建镇立县,功垂史册,光照千秋,没有蔡剑,何有新昌,峥峥青史,何可置疑。

   蔡剑是宜丰蔡氏始祖,自子飞公首修宜丰《蔡氏族谱》,至今已续修12次。蔡剑避居宜丰,至今已1100多年,蔡剑子孙繁衍已47代,仅宜丰和由宜丰迁至附近的南昌、丰城、高安、奉新、宜春等地蔡剑子孙达六、七万人,世为江南望族,名宦显士,代不泛人,仅宜丰县境域内有:江南夫子蔡用之,字宗野,登天禧进士,尝献万言书,真宗览之惊喜曰:“朕自登极以来,未见雄才伟器如用之者”。乃出示其文,示诸学士曰:“此江南夫子也”!隐士蔡諲,字伯恭,自号无为居士,高蹈不仕,筑义方书院百余楹,以教学者,四方来学者甚众。家贫者,给予资斧。邑有讼,不诉于官,而诀于諲,有王烈之风。隐士蔡曾,字子飞,淹贯经史,游学四方,所与交者皆当世名流,而孤僻不谐于俗,旋入大学,至和中丞相刘沆馆之以训诸生。一日,刘沆欲以郊祀恩例官之。曾不语,次日束装而归,筑南园隐处其中,自号东廓居士,黄庭坚为之作《东廓居士南园记》,苏轼、苏辙兄弟尝往拜访。

   淳祐进士蔡志学,字纯中,居官清廉,按法讯疑,民不称冤。改知高邮,以疾辞归,途径小孤山,遇风阻石,仍作诗投江曰:“平生事可对人说,囊无一文关节钱,寄语江神好看客,愿分风力送归船”。俄倾波涛遂平。

   正德进士蔡时,初知麻城有异政,擢浙江按察司佥事,提督两浙及苏松等处屯田水利事。整治太湖,夺回豪强所占,水利始通。改筑石坝,使海宁、海盐二邑海患遂平,政绩卓著,终因得罪当地豪强,反被诬罢官,众皆为之鸣不平。

   一代名士蔡汝揆,字君审,师事饶鲁,得道学之传,所著《希贤录》、《贯道集》,精博绝伦,状元姚勉为之选,门人熊襄编,丞相章杭为之作序,学者称愚泉先生。

   宰相之师蔡文范,字伯华,隆庆进士,典试福建,寻升湖广督学佥宪,治学严谨,声誉大振,名人尽出其门下,称“闽楚文衡”。太傅大保李若愚赐匾曰:“廉顽励若,道义文章”,悬于蔡氏宗祠堂上。

   名宦蔡学川,字百泉,父子四人,三进士一举人,学川由翰林院编修,改山东监察御史,升长芦两淮盐运使,改革旧制,兴利除弊,终因得罪官商豪强,反被诬罢官。

辛亥革命风云人物蔡氏三兄妹,跟随孙中山从反清到讨袁的蔡突灵、蔡锐霆、蔡惠,为推翻帝制,打倒军阀,建立共和,立下了赫赫战功。蔡突灵为江西同盟会主盟人,江西省教育司长,第一届国会议员。蔡锐霆为江西水巡总监、江西讨袁军副总司令,后被袁世凯秘密杀害,孙中山追赠陆军中将,并手书“一门义烈”。蔡惠是反封建、争民权、倡导妇女解放的民主革命先躯。

   自宋至清,宜丰境域内,蔡氏族人举进士者16人,中举者66人,选贡士者88人,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9人,堪称县内鼎盛之族。宜丰蔡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蔡剑开拓的土地上,历经千年耕耘,勤奋进取,在宜丰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祖宗业绩,昭彰史册,祖德宗风,世代相传,剑公恩泽,永放光茫。有诗赞日:

   五盐卜筑开基业,蔡氏兴宗万代扬;护国佑民驱腐恶,除奸扫宄立忠良。

   义胆忠肝天地照,浩宇瀚星日月长;古镇英姿红烂漫,剑公恩泽化辉煌。

   注:五盐为宜丰别称。


蔡发祖籍建阳

   宜丰《蔡氏族谱》载:“蔡发迁建阳”,按谱首《元定公谱系图》,蔡发是蔡剑的十世孙。说蔡发祖籍宜丰,建阳宗亲可能会感到惊讶,我们也深感不安。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终于可以解开这个谜团了。

   蔡剑八世孙蔡子飞,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首修宜丰《蔡氏族谱》,并作《蔡氏源流序》。八百年后,即到清同治二年(1863)十修宜丰《蔡氏族谱》时,突然编入了与子飞公《蔡氏源流序》相悖的《元定公谱系图》,和应蔡元定之请朱熹所作的《蔡氏宗谱序》。

   其始因源于蔡剑二十九世孙蔡毓元,他于清嘉庆元年(1796),任安徽铜陵县尉时,发现《元定公谱序图》,并为之作《述得元定公谱系图序》和《参订源流互考》。他在《述得元定公谱系图序》中说:“唐节度使剑翁徙家盐步镇,遂为新昌蔡氏始祖,所序剑翁之上曰某公某公,剑公下传七世,则支分曰六仲……兹读吾家西山先生蔡氏宗谱,以周末蔡泽为一世祖,泽公以前久远勿述,……支分派晰,亲疏划然,近迁远徙,井邑朗然……始祖剑公之所出,曰笼公,翁是伯氏曰訒公,翁之十一世孙即先生,先生朱文公高弟也,故乐为谱序……先生上承发公牧堂之训,下居渊公、沈公之传,远迁建宁,理学世家,昭彰史籍也久矣……兹于五百里外兼摄铜陵尉事,获所尝心者此谱耳……惜不能与族之长者,正本清源,增遗补漏,重新其谱,光大其族。且桑榆暮景,惆怅转深,用是嘱侄尚彬遵照抄录,如获至宝,嘱子尚杞,郑重珍藏。”

   《元定公谱系图》从蔡泽至蔡剑共传四十二代,蔡剑以下是:郊—斋—详—嵩、岑—目见之—仲堪—諲—天申—发—元定、元兴、元策—元定之子渊、沈。元定以下至渊、沈为止,亦未加注建阳,然后从四十八世元策起,分晋陵北城派—常州东门派—苏州派—繁昌派—池州铜陵派。筠州派茏公支下(宜丰)到四十九世,即剑公第八世孙为止,第八世也只记蔡諲、蔡曾二人,其余五仲子孙皆无记载。

   由于子飞公《蔡氏源流序》,只第详近代,自剑公以上皆据史册之有传者,泛书之,简而略,而西山之谱系图自蔡泽至蔡剑凡四十二代,支派有序,代代相连,如不深入考察,确能被其外表所迷惑,当做至宝。但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修宜丰《蔡氏族谱》时,该谱系图并未予采纳。直至六十七年后,于清同治二年(1863),蔡剑三十四世孙蔡焕然,续编十修宜丰《蔡氏族谱》时,作《增修元定公谱系图序》,在其序中说:“已顾始祖之所自出,搜罗史册,未获致详,前嘉庆年间,有同宗毓元公出尉铜陵,遥遥数百里外获元定公宗谱图一篇,夫元定公理学名儒,实朱文公高弟也,上承发公之训,下启渊公、沆公、沈公之传,以及格公、模公、权公,皆洁行积学,诠经卫道,世称蔡氏九贤。今披图而读之,则由常侍公上朔周秦,以泽公为一世祖,递传至常侍公,相距四十有二世,原原本本,考据精详,疆域、派别、世系分也,命名、受爵、官职详也……苟能由此而复探本穷源,则又为元定公之功臣,而常侍公所阴为默佑者矣,爰因谱谍十修,用述增订之由,谨缀数言于简端,使后人知所考证云”。由此,正式将《元定公谱系图》和朱熹《蔡氏宗谱序》编人宜丰《蔡氏族谱》,一直延续至今。

   1997年,编纂十二修宜丰《蔡氏族谱》时,发现朱熹作《蔡氏宗谱序》的时间是“时绍兴六年丙辰(1136)月日,新安晦庵朱熹序”。当时朱熹才6岁,怎能为蔡谱作序,只得以传抄之误为由,改为绍熙六年(1191),即朱熹离世前9年所作。还发现该谱系图中多数人名无法查考,能查考到的又是矛盾百出。《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蔡廓为蔡谟曾孙,蔡豹子蔡裔。该谱系图称蔡廓为蔡谟八世孙,蔡裔子豹,把父子关系都搞颠倒了;还把剑公九世孙蔡京记为侄孙,九世孙蔡襄、蔡卞又由考城派列为洛阳派的远房侄孙。甚至把蔡剑之孙蔡详和曾孙蔡晋父子两代也搞颠倒了。在考查中,愈来愈感到该谱系图支派紊乱,世系颠倒,与子飞公所作源流世系完全不相吻合,子飞公在剑公以上虽简而略,但客观务实,甚至连引进该谱系图的蔡毓元,也在《参订源流互考》中说:“子飞距剑公仅八世耳,未敢遽以为误,然则宗子飞乎!宗西山乎!未敢臆断也,故两存之,以备参考焉!”虽然发现《元定公谱系图》中的诸多问题,但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慎重考虑,没有十分把握,是不能轻易更改。不仅如此,1997年,奉新杨坪从广东平远迁来的福粤公后裔,携家谱前来宜丰会谱,因其谱与《元定公谱系图》中蔡发—蔡元定—蔡沈三代完全相同,便以此将他们接人沈公支下,而编入宜丰《蔡氏族谱》。1997年7月,我们带着诸多疑问,到《元定公谱系图》发源地——安徽铜陵、江苏常州(古兰陵)、宜兴等地调查,走访了铜陵市区与大通,常州大、小蔡家村、卜弋桥、清潭、红梅和宜兴东门园等八个村镇,每处都有几十户到上百户的蔡氏族人,且都说家谱在文革时被烧毁,只有卜弋桥的一位宗亲说:文革前我看过家谱,元定、元策这两个名字记得很清楚,同你们这个谱上记的是一样。后到上海图书馆,查阅数十部蔡氏族谱,也未发现其踪迹。反复查看《瑞州府志》、《宜丰县志》等地方史册,竟然久负盛名的蔡氏四代九儒,在府县志上没有片纸只字的记载,说明他们根本就不是宜丰人。读宜丰《蔡氏族谱》中堪房家传,该房谱载蔡剑七世孙仲堪长子蔡湮以下,只有观、披、授、持四子,并没有蔡发之父天申这个儿子,与《元定公谱系图》完全不相吻合,显然该谱系图是外来强加之物,蔡发为蔡剑十世孙,蔡发迁建宁之说,也就纯属子虚乌有了。2002年8月,福建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寄来《潭阳蔡氏通讯》和《高歌潭阳蔡氏诗选》二册,其中蔡建海所作《建阳蔡氏源远流长》和《简介建阳蔡氏家谱》两文,明确记载蔡发是蔡谅之子,是建阳蔡氏始祖蔡炉的九世孙。蔡发、蔡元定四代九儒,不仅有建阳《蔡氏族谱》的记载,还有建阳地区府县志的相应记述和众多的书证和物证,如蔡发、蔡元定墓、九峰堂、西山草堂、庐峰书院,以及“西山”、“庐峰”石刻等遗迹。

   综观宜丰、建阳两地蔡氏家谱和相关文物史料的互相考证,事实充分证明,蔡发祖籍是建阳而非宜丰,蔡发并非蔡剑的十世孙,而是蔡炉的九世孙。为正本清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拟将《元定公谱系图》和朱熹《蔡氏宗谱序》,从宜丰《蔡氏族谱》中删除出去。如再持此一端之说,不仅建阳蔡氏宗亲不会同意,更重要的是与史实不符,违背了家谱应遵循的求实务真的原则。至于《元定公谱系图》为何尊蔡剑为始祖,在建阳谱中也未见有元定之弟元兴、元策和朱熹《蔡氏宗谱序》的记载,以及在江西龙虎山元定公之孙文七、文八的子孙,和广东罗定、湖南平江、浏阳、江西奉新、宜春、萍乡、铜鼓等地福粤公后裔,其家谱上均没有蔡炉至蔡谅八代的世系,这些当是另题研究的后话。


蔡襄祖籍莆田


   蔡襄祖籍莆田,在国史、地方志和家谱中都有明确记载。蔡襄玄孙,宋乾道进士,宝谟阁学士蔡戡,于宋淳熙四年(1177)所作《莆阳蔡氏族谱世系序》(以下简称《戡序》)中说:“莆阳之族,出浙之钱塘,同王潮入闽时,徙泉之莆田,故世为莆田人。”与蔡襄同朝为官多年的挚友欧阳修,在蔡襄去世后所作的《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中记:“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宋史》载:“蔡襄,兴化仙游人。”《福建通志》记:“赤湖下有焦坑,蔡忠惠(襄)家焉。”弘治《兴化府志》称其家在“枫亭赤湖”。枫亭《连江里志》记:“蔡襄家于卧牛山麓”,山上还建有忠惠祠。蔡襄任泉州知府时,有归家省亲的“过青泽桥”诗云:“桥斗修簋下碧溪,吾家只在此桥西”。说明他家住在离青泽桥不远的西边九社荣陵坑。宋时的青泽桥至今尚存,可证当年临近该桥的蔡襄府第,即蔡氏旧居。蔡襄出仕后,迁新居于莆田市城南蔡宅村,故蔡襄自称莆阳居士。《戡序》说:“莆阳之族,出浙之钱塘”。莆田始祖蔡用元和后迁青阳的始祖蔡用明,其祖父蔡郊,为主管行营判官,开府钱塘,时高骈为都道行营都统,设大本营于钱塘。其父蔡彦礼,唐禧宗时任屯田员外郎,时称“屯田公”,仍居于钱塘。用元、用明兄弟随父母居于钱塘,生长于钱塘。稍长大后可能会随家人来洪州,看望曾祖剑公。郊公879年阵亡时,全家应到洪州奔丧,还可能在曾祖身边住上一段时间。但终究是来洪州探亲或奔丧,家仍居于钱塘。故“莆阳之族,出浙之钱塘。”所谓蔡用元的原籍是光州固始上蔡乡,甚至把光州固始当作“史称下蔡”,以及随王潮从光州固始人闽之说,都是毫无史实依据的杜撰。用元、用明兄弟何时入闽,《戡序》说:“同王潮入闽时,徙泉之莆田。”可以肯定王潮入闽时,用元、用明兄弟徙泉之莆田,但实际入闽时间可能比这还要早,他们可能先到南安后徙莆田。南安蔡剑乡可能是蔡郊在闽南作战时的一个营地,后来又成了蔡氏族人居住的地方。在879年蔡郊阵亡前后,他们就可能来此探亲或奔丧。在883年后蔡剑遭迫逐避居宜丰,子孙奔散四方,用元、用明可能在叔父蔡镐的带领下来闽投亲,奔赴南安。这时用元、用明都已是十几、二十岁的人了,所以这时入闽的可能性较大。由于蔡剑遭迫逐的时间,与王潮经江西入闽的时间前后相接近,他们也可能在滞留途中,跟随王潮的队伍一同入闽。“莆阳之族,出浙之钱塘”,蔡襄是蔡剑的九世孙,已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但据建阳《蔡氏族谱》记:“蔡襄之父蔡琇,是蔡克顺之子,蔡炉的六世孙”,并说“蔡琇任莆田县尹,而徙居莆田”,把“莆阳之族,出于浙之钱塘”,变成了出于闽之建阳。从而引起了莆田与建阳有关蔡襄祖籍之争。其原因何在?读了蔡建海《论蔡琇祖籍》(以下简称《海文》)一文,颇有些启发。《海文》说:“据建阳庐峰蔡氏族谱民国五年重修本首卷和十六卷36页《沙县高桥乡用元派下应乾一支世传》,就有蔡琇、蔡绣之别”,“蔡炉是郊公的族侄,用元是郊公的孙子,彦礼之子”,其以下世系是“用元—谨—显皇—恭—绣—襄”,“这一支派世传,是民国五年秋,用元之裔孙应乾之后,附修的高桥乡蔡氏族谱”。“用元的三十四世孙蔡朝盖,于乾隆五十一年编写的高桥蔡氏支谱序中道:因遭族相蔡京之祸……应乾公迁十三都为高桥蔡氏始祖”。“用元的三十九世孙蔡宗朴在谱跋中云:‘民国五年幸吾族建阳族叔文通、占祥,诸先生出而倡道纂修,合族宗谱,邀同顺昌元坑合谱,由族叔振坚、清源、子平三位先生函示,将用元一派支系纂成二册,附往建阳以便通谱。’”“蔡琇的祖系是炉—銮—梅—炀—克顺生六子……四房蔡琇,乳名义,字伯直,行已十,莆田县尹赠尚书刑部侍郎,原配詹氏二十岁率,无嗣,继妣卢氏生四子,丕、襄、高、奭。”从以上记述看,建阳《蔡氏族谱》出现了两个蔡琇(绣),一个是蔡炉世系下的蔡琇,一个是附谱高桥乡蔡郊世系下的蔡绣。于是《海文》说:“两个蔡琇的出现,就有两个蔡襄,如蔡襄是蔡琇的儿子,无疑蔡襄就是蔡克顺的孙子,蔡炉公的第七世孙。”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有父子两代同名的两个蔡琇和两个蔡襄,也决不可能有两个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建阳谱中出现两个蔡琇,两个蔡襄,其中必有跷蹊。事情原委还得由《海文》中所记说起,从蔡用元裔孙蔡应乾因遭族相蔡京之祸,避居沙县高桥乡,后高桥蔡氏族人应建阳族叔之请,携用元一派支系二册,附往建阳通谱。从此,高桥蔡用元一派支系便列人建阳蔡氏族谱的附谱。自古至今,不同世系的蔡氏在一起会谱是时有所闻,在当时情况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后来建阳族谱的篡修者,对此却另有图谋,于是利用高桥乡蔡用元支系把蔡琇写成了蔡绣这样一个省失,而认为有机可乘,采取“偷梁换柱、腰斩嫁接”之术。将蔡琇以上,从用元—谨一显皇一恭这段世系全部拦腰斩断,并将蔡琇嫁接到蔡克顺名下为子,其以上世系变成了炉—銮—梅—炀—克顺。为了把莆田端明殿学士蔡襄纳入到建阳族谱中来,便安排蔡琇去莆田任县尹而徙居莆田。但假的真不了,招致破绽百出。建阳篡谱者可能是元代人,在仓促中,竟把元代的县尹加到了宋代的县官头上,刚好露出了制假者的马脚,更可以证明其造假的是,《莆田县志》并没有“蔡琇任莆田县尹”的记载,地方志不记在当地任职的县官,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由于蔡琇被安排任莆田县尹,蔡襄也由农家子弟,变成了出身官宦之家。把蔡琇由三个儿子:襄、高、奭,增加到四个,竟把蔡琇的哥哥蔡丕当成了他的长子,还给蔡琇加上了一个原配夫人詹氏。凡此种种,说明蔡琇、蔡襄根本就不是建阳人,篡谱者对莆田蔡琇、蔡襄父子并不甚了解,以致谬误百出,不攻自破。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蔡襄祖籍是建阳,他两次知福州,多次到建阳,却从未有蔡襄归家祭祖的记载,他这样一个忠臣孝子,岂能数典忘祖。名儒朱熹对蔡襄赞赏有加,也从未听说蔡襄是他的同乡。西山先生和长子蔡渊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倡修的建阳蔡氏族谱,为何会丢掉一代名臣蔡襄。《建阳县志》亦未见有邑人蔡琇、蔡襄的记载。这都充分说明,蔡琇、蔡襄根本与建阳挂不上钩。如果坚持不实之说,不仅拿不出任何令人信服的史料为证,也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在这里莆田蔡氏是主体,应当相信他们在众多的历史事实面前,特别在当今信息畅通的条件下,他们有能力识别自己的祖宗,不可能把祖宗认错,应当尊重和支持他们的正确选择,有益的意见他们一定会认真参考,无谓的争论只能于事无补。莆田蔡氏称济阳蔡氏,源于济阳的考城,今民权县北部、兰考县东部一带,始迁祖是镇南军节度使蔡剑。建阳蔡氏称庐峰蔡氏,出自河南光州固始,始迁祖蔡炉,由建阳县长官升至凤翔节度使。两者堂号,源流,始迁祖均不同,说明他们是从北方先后迁徙南方的两支蔡氏。目前,已发现蔡剑世系的《蔡氏族谱》,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浙江等地就有20多部。宜丰蔡氏和莆田蔡氏同属蔡剑子孙,但由于历史原因,过去音讯隔绝,彼此不知,从无往来,就是江西境内的上犹、萍乡等地蔡剑子孙也是在近几年才有交往。今天,各地蔡剑子孙就是凭家谱上的蔡剑源流世系,才重新汇聚起来。蔡剑源流世系经过干百年的历史检验,充分证明了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没有人为的制作和干扰,即使在某些具体问题记述上,自然会出现的种种差异,但总的源流世系是一致的。如果,把蔡剑源流世系进行“腰斩嫁接”,不仅莆田族人不会同意,其他各地蔡剑子孙也不会同意的,因为它完全歪曲了历史真实。

   只要综观历史,总览全局,摒除岐见,加强团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历史上错误的东西纠正过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使之正本清源,各归其宗,这对厘清蔡氏源流,于祖于孙都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既对得起祖宗,后世子孙也不会忘记。

·上一篇:从蔡京一家看福建蔡姓 ·下一篇:中华蔡氏儒林文化圣地——尉氏蔡..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