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铤而走险”“下海”起事,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十八日被清廷闽浙水师联合“剿灭”,200多年来,关于福建省同安县西浦乡渔民蔡牵的历史身份几乎一边倒为“海盗”“海贼”“海匪”。这不奇怪,清廷对所有反清的社会力量无不“切齿”;当今中青年学者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环境里,如果不去考量沿海人民“靠海吃海”的血泪控诉,不去考量“蔡牵集团”对清王朝腐朽吏治的沉重打击,不去考量****战争爆发后清廷“海洋政策”总破产等历史事实,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应重新界定蔡牵的历史身份和历史贡献。
1. 嘉庆帝的“着急”与无奈
1799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乾隆帝弘历驾崩。当天,即位已四年的嘉庆帝即急令浙江学政阮元进京“帮办丧葬”,在京期间,阮元参加了嘉庆组织的海防讨论,嘉庆说:“朕闻浙省海疆土盗甚多”,特别要求阮元“清洋面”,“缉土盗”。可见,“缉拿土盗”对于嘉庆来说,是重中之重的紧要事。这是笔者看到的“一急”。
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被阮元从广东提督提拔为温州镇总兵的胡振声在浙江浮鹰洋与“蔡牵集团”决战时战死,清廷震动。嘉庆痛心疾首谕告各官:“蔡牵一日不除,洋面一日不靖”,这是笔者看到的“二急”。
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广东“黑水外洋”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被“蔡牵集团”的火炮轰死,收到战报之后,嘉庆在文书旁写下一行红字:“朕与军机大臣亦同切齿”。可见,这已经是“气急败坏”——他甚至下令要用已经投降的蔡牵的“义子”蔡三来的首级“祭奠”李长庚。全然不顾阮元制定的“通过收买人心,分化海匪集团”的“战略部署”,可见李长庚之死对嘉庆“海洋政策”是一次沉重打击。
“无奈”陪伴着嘉庆的一生。他知晓,帝国派往沿海各省把持要害位置的八旗子弟,不是酒囊饭袋,就是贪腐成性,两任闽浙总督玉林、阿林保就是典型代表。笔者认为:“治国理政”一要有好的团队,二要有好的制度,这两点嘉庆帝都不具备。可怜的嘉庆帝根本无法“改革”昏聩无能的八旗官僚制度。为此,笔者送给他“补鞋匠”的雅号十分贴切。
2. 阮元的坚持与奸猾
嘉庆帝当初启用阮元为浙江巡抚,主政沿海“剿匪”大业,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阮元学有所成,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学人;二是阮元为官比较清廉,口碑好;三是阮元坚决主张“海禁”、“剿匪”,这点很重要。
从嘉庆二年到嘉庆十二年,几次起起落落,阮元一直把“剿匪”当成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与“蔡牵集团”等帮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对朝廷可谓忠心耿耿,此为“坚持”。
嘉庆十年(1805年),阮元父亲病逝,看到浙闽沿海“剿匪”一团乱麻、毫无进展,阮元以“为父服丧”为由请辞回扬州,这是“老狐狸”的奸猾特性。嘉庆的做法是:等。两年后,不得不再任浙江巡抚,继续“剿匪”大业。
阮元巡视过浙江沿海的每一个要害之处,对洞头、瓯江口、乐清的海岛风光十分迷恋,写有《由温州渡江至乐清》一诗。奸猾的阮元不会将浙江人民强烈希望“耕海牧渔”、“以海为田”的诉求上达至朝廷,这是那一代清朝官员共同的“奸猾”、无知与不负责任。
3. 胡振声、李长庚、蔡牵的生死缠斗
历史的“戏剧性”在此三人身上得到完美演绎:三人都是福建同安人;都曾听到、看到福建人“靠海吃海”的现实需求与历史辉煌——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万商云集”的过往三位一定有过“感同身受”。不同的是:胡振声和李长庚有幸成为“体制内的人”,而出生后父母双亡、在外婆家长大、又生性好强的蔡牵,走上“谋反”的路子,是胡、李两人完全可以预料到的。
凭借“义”,是蔡牵从一艘小船起事发展到百艘战船、数万部众、让沿海贪官污吏闻风丧胆的“海皇帝”的缘由之一。死后百年来,清廷及御用文人百般污蔑其“吸食****”“杀人成性”“贪婪无度”,很多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一是对对手的“义”。嘉庆九年六月胡振声受伤被俘时,蔡牵念及同乡,命人为他伤口敷上膏药,并提出放他回去,胡振声不停地咒骂,还揭去膏药,蔡牵不得不杀之。李长庚也一样。据说两人还是同村、小时候的玩伴,年长蔡牵10岁的李长庚一直是蔡牵的“偶像”,但是孤傲、执拗的李长庚十多年如一日,把“灭蔡”当成自己的事业,被蔡牵的炮火轰死,可谓“报应”。最后,蔡牵又是死于李长庚的部下——福建提督王德禄、浙江提督邱良功联合水师的手上,当是一个“下场”。
二是对部众和沿海人民的“义”。蔡牵对忠勇青年总要收为“义子”。其遇害后,流离失所的沿海人民“痛哭三天”。在浙江台州渔山外洋,其视死如归的精神,在万马齐喑的大清几乎就是一股清流。眼见突围无望,蔡牵夫妇与250多位部将笑傲大洋、“裂船自沉”。在大清,汉人的血性被满人阉割得只剩下头上的一条长辫,当初,蔡牵集团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壮烈写就了这位“海上第一英雄”气贯长虹的历史传奇。民国时期,温州大儒刘绍宽写诗赞美蔡牵妻子、苍南炎亭人吕氏为“女中豪杰”。诗云:
毕竟夭桃薄命花,不教锦伞拥香车。横行海上蔡牵妇,亦是当年碧玉家。
4.大清王朝的“海洋政策”彻底破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历史地看,又要辩证的看。
历史地看,其一,蔡牵谋反的现实背景是沿海“官民对立,互不信任”。到清初,“世界第一大港”泉州突然衰落,令人扼腕叹息!海洋经济从繁荣到凋敝,浙闽粤人民对清廷普遍反感、抗拒,“蔡牵集团”应运而生,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其二,“郑芝龙—郑成功集团”依仗“收保护费”“开展海外贸易”“武力保护海商利益”,建立起了横跨百年的“海商帝国”
(1),蔡牵的“生意”取经于郑氏集团,怎么他偏偏就是“海匪”?
辩证地看,蔡牵集团虽被“剿灭”,其所建立的“海洋权力社会”(2)却深深撼动闽浙粤三省的官僚体系和海防体系,迫使嘉庆帝整顿沿海官僚机构,革除积弊,尽力减轻对沿海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这是“蔡牵起义”的历史贡献。
再把“蔡牵起义”事件放大地看,历史上的英、法、荷、西诸国无不收编“海盗”、改造“海盗”建立了自己强大的海军称霸世界。而嘉庆死后仅仅20年,1840年6月28日,小马嘎尔尼带领着大英帝国的船队,沿着当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路线,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笔者坚定地认为:不让你的人民经略海洋,最后只好把海洋拱手让给真正的强盗,这是明清两朝连续“海禁”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清廷还有“海洋政策”的话,那么,****战争一爆发,嘉庆和阮元制定的海禁政策、海防政策、剿匪政策事实上已经宣布总破产。从这个意义上看,胡振声、李长庚等“清廷奴才”(3)堪称“历史罪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灭蔡第一功臣”王德禄被清廷加官进爵,年迈定居台湾。1841年9月英军进犯台湾,清廷再无海上有生力量,72岁的王德禄被迫“披甲出战”,面对更为强大的“海盗”,“灭蔡”英雄王德禄长吁短叹、吐血而死。
参考文献:
(1)《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刘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
(2)《海盗与海洋社会权力》,杨国桢、张雅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略论蔡牵的反清斗争》,季士家,《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