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东莞樟木头官仓蔡氏宗祠重光十周年祭祖暨樟木..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苦命的蔡国

发布时间:2015-1-23
   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座这道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初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雄伟的城池。但坚固的城墙并没有满足蔡国人对安全的渴望,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蔡国饱受欺凌,最终灭亡。

   一个国家灭亡了,一个姓氏却出现了。以国为姓的蔡姓人辗转迁徙,寻找安居之地,于是蔡姓流布天下。今天,蔡姓的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44位,而在台湾省,蔡姓人口高居第8位。作为蔡国最早和最重要的国都,上蔡是所有蔡姓人的祖根地。

   蔡叔度发动的军事政变失败后,被周公旦软禁在蔡国城郊。史书上称他“既迁而死”。 一个城市若有山,能增添野趣;若有水,则就平添了灵秀;如果有一段两三千年历史的古代城垣呢?也许能增添一种独特的气质吧。望着车窗外面连绵的蔡国故城,我心里想。

   在我生活的那座城市,也有一段古老的城垣,童年时候,它曾是我们逃学时首选的去处。我和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曾经坐在古城墙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抽烟,感叹人生。工作以后,为生存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经过古城墙时,我甚至懒得抬头多望它一眼。

   后来有一次到外地出差,天南地北的同行坐在一起讲自己的城市。我生活的城市没有青山绿水,也很少看见蓝天白云,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夏天的太阳又能把人晒昏。最后我告诉那些生活在温暖湿润空气里的南方朋友:我们中原的城市是要用一种深沉的感情去慢慢体味的。在那里随便找一个土堆,里面埋的可能就是影响中国一个王朝的人物;在市中心的古城墙上随便抠下一块泥巴,就能闻到三千年前的味道……看着对方惊讶的表情,我才发现,其实在内心深处,这古老的城墙还是给予了我感动和骄傲的。

   古城墙,穿越风尘三千载

   蔡国故城建于周朝

   到上蔡采访当地文化,遇到的人都这样建议:先去看看蔡国故城吧,那城墙最能代表古蔡文化。蔡国故城就在上蔡县城西南面,从县城出发,坐车10分钟不到就能看见城垣了。同行的上蔡县文管所副研究员尚伟说起古城墙的情况,就像在背诵谙熟于心的课文:城墙高4~11米,宽15~25米,城门最宽处有百米以上。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周长10490米。蔡国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按照尚伟的指点,我们首先来到蔡国故城的南城门。(图1)古时候的南城门如今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刚刚拓宽的公路旁边还堆积着新鲜的泥土,公路两侧东西延伸的两道土垣就是古城墙了。因为是寒冬季节,城墙上的植物都呈现出干枯衰败的模样。站在公路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城门附近的城垣逐渐加宽,其右侧还有一个U字形的深坎。尚伟解释说这叫瓮城,是城门结构的一部分,属于门卫房之类的设施。三千年前,瓮城里面住着看管城门的兵士。我很轻易地就从路边的土堆里捡到一块陶片,问尚伟:你看看,这是多少年的古董?尚伟接过去随便瞅了一眼就顺手扔掉了,她笑着说:这真有可能是古董哩!当年在考古中发现,这段城垣中下部的夯土里包含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陶片,在上部的土层里则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就是根据这些出土文物,专家推测蔡国故城可能始建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曾多次进行过加固和修复……我一边听着尚伟讲述蔡国故城的历史,一边抱怨着她刚才随手扔掉了我的古董:“也许那块陶片真的曾是蔡侯家里某个器皿的一部分呢!”

   两代蔡侯接力筑城

   三千多年前,武王建立起周王朝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土地,有功的大臣和自己的兄弟人人有份。周武王把他的一个亲兄弟叔度分封到蔡地(就是今天的上蔡县)为侯,后来历史上称他为蔡叔度,从此就有了蔡国。这蔡叔度一到自己的封国,当然要先建设城池。可没想到的是动工不到3年,朝廷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这城池的建设也被迫停工下马了。

原因说白了还是政治斗争。周武王建立周王朝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姬诵接任天子,是为周成王。当时周成王还是个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周武王的另外一个亲兄弟周公旦(就是被后人奉为圣人的周公)主动站出来帮助侄儿管理国家,代替周天子发号施令。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虽然有一部分人支持周公旦,可蔡国的蔡叔度、管国(今郑州)的管叔鲜、霍国(山西霍州)的霍叔处坚决反对周公旦。蔡叔度等人认为周公旦是想篡权,他们向全国发布公告,号召诸侯国和朝中大臣一起讨伐周公旦。

当年武王灭商后,并没有对商纣王的家人赶尽杀绝,还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国君。这武庚一听说蔡叔度等人要讨伐周公旦,马上起兵响应。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又陷入了混乱。

   周公旦随即以成王的名义向全国发布讨伐公告,出兵东征,战争以周公旦的胜利而告终。管叔鲜和武庚被杀,霍叔处被废为庶人,蔡叔度被捉,软禁在如今上蔡县城西北2.5公里的蟾虎寺附近,封国也被取消了……

   听完尚伟的讲述,我们分析说:当年蔡叔度失败,是不是因为这城池还没有建成啊?尚伟认为我们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据历史记载,当年周公旦与蔡国的战争主要在蔡国的都城进行。蔡国的都城建在冈山上,西面汝河环抱,并且涧渠纵横,不便战车行驶。蔡叔度曾在这里指挥军队,凭借汝水、涧渠防守。后来周公旦的军队攻占了蟾虎寺一带地区,从蟾虎寺向东,首先攻破蔡城的北垣,蔡城随即失陷……“如果当时就已经修筑起坚固的城池,谁胜谁败还难说呢!”清代蟾虎寺碑上刻有“周公东征,屯兵芦岭,日久方克”的字句,说的就是当时战争的情况。

   后来的史书中用“叛乱”和“作乱”等字眼来定性蔡叔度参与的这场战争。在采访中,我发现当地的历史研究者对蔡叔度都抱着同情的态度,他们在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表达得婉转暧昧———“周公旦摄政,至少也应该征求一下各诸侯国领导的意见吧?”“蔡叔度等人怀疑周公旦想篡权也是可以理解的嘛!”我对他们持这种观点表示理解。但历史总是成功者写的,失败的蔡叔度最终弄得身败名裂也就很正常了。

   估计蔡叔度也是个很有血性的人,被囚禁不久他就抑郁而终了。他的儿子胡接受了父亲的教训,“率德驯善”,一反其父所为。周公旦听到这个消息,就把他推荐到自己的封国鲁国去做卿士,很快鲁国就治理好了。于是周公旦奏请成王,将胡重新封到蔡国。胡是蔡国的第二代国君,历史上称他为蔡仲。

   蔡仲来到封国,一面建立国家机构,一面继续他父亲未竟的事业———修筑城池。从史书上看,蔡仲可以说是领导干部中的楷模,他做事谨慎,吃苦耐劳,和部下打成一片,平时总是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和草鞋。有时,他腰里系条带子,夹杂在百姓中干活。

   在蔡国都城的建设中,蔡仲亲自参加设计和施工。在百姓们的齐心努力下,只用了两年,城墙就修筑完成了。

   三千年后的今天,尚伟不但给我们讲述蔡国故城的修建历史,还给我们现场解说当时的建筑方法:“你们看,这城墙外面还保留有城壕的遗迹。从城墙和城壕的关系看,当时应该是边挖壕,边筑城。墙筑成了,壕也挖成了。西周时期筑城,用的是板筑方法,就是四周用木板堵起,中间填土,再用夯把土打坚实。打好一层后,把木板上移,填土再打。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打上去。”听着专业人士的讲解,我仿佛真看到了三千年前建筑工地上的景象,听到了时间隧道那头传来的“嗨!嗨!”的打夯声。

   我们坐着汽车在蔡国故城里走走停停,参观一个三千多年前的城市。但这种参观不能仅仅依靠眼睛来完成,更要靠我们的想像力。

   古蔡国宫殿区位于故城中部,如今上蔡县王庄村南的二郎台。这二郎台是一处面积120万平方米的高地,高出周围地面六七米。据《上蔡县志》记载:“王庄,在城内西北隅,相传蔡侯朝庙宫殿所在。”王庄的村民姓王的并不多,该村是否因为曾是王宫所在地而得名王庄?二郎台上有很多古井和陶制排水管道,还有筒瓦、板瓦等建筑残片。这说明当年二郎台上有庞大的建筑群,高台四周以沟渠作为防御设施。当地老百姓介绍说,暴雨过后,这条沟中常常会冲出一些小件铜器和碎金块,因而被称为“撒金沟”。沟上一座石拱桥,叫“撒金桥”,传说蔡国的金库就建在这个地方。我说:“那么下暴雨的时候,一定有人来这里捡金子吧!”同行的当地同志告诉我:“别不信,我们这里还有首诗就是描写人们在此拾金子的情景呢。诗中说:‘……漫步沟涧何所事?急流湍处皆是金。’”

   古蔡国的手工业作坊区分布于故城内外,其中制骨作坊区在宫殿区东北。在制骨作坊区曾出土过针、锥、簪、镰等骨器。陶窑遗址在故城内南部,里面布满了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城内还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两处,出土了炼炉和铜渣。

   古蔡国,走过坎坷六百年

   沿着蔡国故城南城门下面新拓宽的公路驱车向北,10多分钟后就能看见蔡国故城的北城垣了。绵延两公里的北城垣更靠近上蔡县城,于是略显热闹一些。上蔡县委宣传部的魏晓伟说:“到了夏夜,城墙上到处是纳凉的人,小吃摊也一个挨着一个,还有唱卡拉OK的呢!春天风起的时候,城墙上空就会飘起五颜六色的风筝,我也经常带着孩子来这里散步……”听着魏晓伟的描述,眼前这寒冬里萧瑟的土垣似乎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穿过一片农田,很轻松地就登上了城墙。几个像是逃学出来的半大孩子正在城墙上一处最高最陡的地方攀上滑下,他们衣着单薄,却个个满头是汗,在我们身边蹿来跳去,兴奋地大呼小叫。

   上蔡县文管所的副研究员尚伟指着最高处说:“这些孩子攀登的地方就是烽火台,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土台,据考证它还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烽火台呢。烽火台呈梯形,有20多米高,东西与城墙一体,北部向城墙外凸出20多米,呈弧形。据说这样的建筑形式是为了从左中右各个角度打击敌人。”

   国君无德蔡国衰落

   古蔡国自蔡叔度开始,历经23代26君,共599年。我们脚下这座城池作为蔡国都城的时间长达500年。可以想象,在500年的时光中,这座古城里曾发生过多少令人唏嘘感叹的生动故事啊!多少成败荣辱,多少风流寂寞,多少惊心动魄,多少离愁别恨都最终被脚下这一层又一层的夯土湮没,消失于这段三千多年的城墙之下……

   蔡仲重新建立的蔡国曾一度强大。因为与周王室有密切的宗族关系,蔡国甚至成了东方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诸侯国。春秋时期,蔡国灭了邓国,吞并了沈国,一步步蚕食汝河中下游一带的小国家。蔡国还作为领袖联合宋、陈、卫围攻过郑国的都城,就是如今的新郑。当江汉流域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要与周天子共享天下的时候,蔡国又成为抗楚联盟的首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游戏规则和现在国际上的游戏规则差不多,谁厉害谁就有话语权,正义和公理似乎也就掌握在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手里。因为蔡国实力强大,春秋五霸之一的郑庄公也不得不向蔡桓侯低头,承认蔡国在汝水流域、淮水流域的领导地位,同意一旦楚军北上,蔡桓侯就是联军总司令,可以调集各国兵力抗击楚军,并承诺说郑国一定出兵援助。

   蔡桓侯死后,蔡国的地位就发生变化了。接替蔡桓侯的是他的弟弟蔡哀侯,蔡哀侯是个没出息的家伙,因为调戏小姨子弄得成了阶下囚,还差点亡了国。蔡哀侯的老婆和息国(在今信阳息县)息侯的老婆是亲姊妹,都是陈国(在今淮阳)国君的女儿。息侯去陈国迎娶夫人,返回时路过蔡国,蔡哀侯见妻妹长得比自己的老婆还漂亮,就把持不住了。借着一点酒精的作用,他开始胡言乱语,手脚放肆起来……

   士可杀不可辱,这窝囊气谁受得了?息侯回国后发誓要找人收拾蔡侯。原本息国和蔡国都是姬姓国,属于那种断了胳膊连着筋的关系,而且都是抗楚联盟的成员国,这下啥也不说了。息侯冲冠一怒为红颜,倒戈向楚文王求助,并献上一条毒计:让楚国假意伐息,息求救于蔡,待蔡哀侯来救,趁机击之……可能是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连襟,蔡哀侯闻听楚王伐息,救援得比谁都快。结果可想而知,蔡军大败,连蔡哀侯也被生擒做了楚国的俘虏。

   可能是考虑到“国际影响”,楚文王不但没杀蔡哀侯,还隔三差五地请他喝酒聊天。两个男人聊天,话题最终总是落到女人身上。一次两人聊到中原的风物,蔡哀侯感叹地对楚王说:“中原的美女,我见得多了,没人比息侯的夫人漂亮。哎!要不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蔡哀侯一席话说得楚王心痒难耐,于是便以巡行为名,带兵到息国都城,将毫无思想准备的息侯逮捕,同时掳走了息侯夫人,灭了息国。

   楚国俘虏了蔡哀侯,重创蔡军主力,又灭掉了息国,蔡、陈、郑、息等国的抗楚联盟随即瓦解。从此,楚军开始大踏步挺进中原。蔡哀侯在被俘9年后得到释放,但蔡国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只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摇来摆去。

   屡屡遭受楚国欺凌

   蔡国的厄运并未就此终结,好色而又不争气的蔡国君主也不止蔡哀侯一个。又过了100多年,蔡国又出了个蔡景侯,此人的劣迹比他那个没出息的祖宗哀侯有过之而无不及。蔡国和楚国联合出战,他不带领自己的部队,却坐在楚国的战车上。很多国家都瞧不起他,不把他当国君看待,而是把他当作是楚国的臣子。楚国对蔡国横征暴敛,蔡景侯无动于衷,但玩女人却有一套,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公元前543年,太子般弑父,自立为君,称蔡灵侯。

蔡灵侯比他父亲强得多,他和楚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像蔡景侯那样对楚国百依百顺。

   这时,楚国新上任的国君楚灵王既好战又阴险毒辣,雄霸天下的野心越来越明显。楚灵王侵略其他国家用的手段在今天都不算过时。公元前533年,楚国以替陈国平乱为名灭掉了陈国。陈国被灭之后,楚国的矛头直指蔡国。两年之后,楚灵王开始行动了。

   楚灵王写信邀请蔡灵侯到今天的南阳会谈。蔡灵侯虽然担心有诈,但又恐得罪楚王,只得冒险前往。结果不出所料,一到南阳,楚灵王就以“弑君杀父”的罪名把蔡灵侯和70名随从全部杀害了。接着,楚灵王派大将公子弃疾率大军攻打蔡国。

   这场关系到蔡国生死存亡的战役就是在今天我们脚下的这座古城墙上展开的。

   蔡灵侯和70名随从被杀的消息传到国内后,蔡国的大臣们就知道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当楚军来到时,蔡国都城已如铜墙铁壁一般。楚军围城4个多月,伤亡惨重,但仍无法攻克这坚固的城池。同时城中的粮草越来越少,再不解围将不攻自破。于是蔡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召集宋、齐、鲁、卫、郑等国大夫开会讨论,建议联合出兵援蔡,但各国都畏楚国如虎,谁都不愿出兵。晋国又派大臣到楚国说情,可楚王一点面子都不给,竟把晋国国君的亲笔书信扔到了地上。

   当年冬天,蔡国城里的粮食吃完了,柴也烧尽了,而楚国那边呢,又派来了增援部队。蔡国都城终告陷落,蔡国的太子友也被楚王抓去杀掉祭了山神。

   此后,蔡国周围的小国许(今叶县)、胡(今郾城)、沈(今安徽临泉)、道(今确山)、房(今遂平)、申(今信阳)都在楚国的胁迫下迁到今天湖北漳南一带,它们的国土全部被并入楚国版图。

   占领蔡国后,楚灵王马上下令重新修筑蔡国故城,作为进攻中原的重要军事基地,并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公,驻守蔡城。蔡国前后存在了599年,其中在上蔡的500年历史就是到此结束的。

   辗转迁徙终于灭亡

   不久,公子弃疾发动政变,把楚灵王赶下台,自己做了楚王。在这场政变中,从出谋划策到实施落实,蔡国人公孙朝吴出了大力。刚刚坐上王位,公子弃疾就要提拔公孙朝吴当楚国的大夫,谁知公孙朝吴说:我帮你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蔡国,蔡国不恢复,我哪有脸在楚国当官啊!你还是让我回家当个老百姓吧。这样一来,楚王就更敬重他了,于是答应公孙朝吴的请求,封蔡景侯的小儿子庐为蔡国的国君。蔡国把国都迁到了古吕国的地盘上,这就是今天的新蔡。

   蔡国的命运总是和楚国纠缠在一起,几百年来都撕扯不清。复国后的蔡国更替了几任国君以后,又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又和楚国发生了矛盾。蔡国联合吴国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疯狂地烧杀抢夺一通。楚国恢复元气后,于公元前493年围着蔡国打了一仗,逼着蔡国将都城迁到了州来。州来在今天安徽省凤台县附近,就是后来所说的下蔡。

   蔡国迁都州来这一举动遭到国民的集体反对,国人纷纷逃亡。公元前491年,当时的蔡侯被反对东迁者射杀,国内一片混乱。到了公元前447年,楚国再次灭掉了蔡国。

   当时的规矩是灭国不灭祀,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灭掉后,还允许这个国家的人在另外的地方建立一个小国家,以便其继续对祖先的祭祀。蔡国这次被楚国灭掉后,就在今天湖南常德一带又重新建国。因为当地是山区,历史上称之为高蔡。按照历史学家的传统观点,蔡国的历史在下蔡就算终结了,所谓的高蔡已经不能算是国家了。但高蔡还有故事。

   蔡国的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高蔡这个小国家又存在了80年。高蔡的前几代国君还能谨慎守国,最后轮到蔡圣侯,又是个败家子,终日纵情声色,游山玩水。一次,他派了两个使臣去拜见楚王,这二位一个叫师强,一个叫王坚。楚王觉得这两个人名字好听,心想一定相貌堂堂,器宇轩昂,谁知见面后发现是两个又矮、又丑、声音又难听的粗鄙家伙。楚王觉得蔡侯派这两个使臣是故意来戏弄他的,便命令大将子发带兵伐蔡。结果,蔡圣侯被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高蔡也被废除了。

   蔡国灭亡后,蔡国的都城就成了楚国北方前线的军事重镇。战国时期,蔡城西面与韩国接壤,北面与魏国接壤,是楚、魏、韩三国你争我夺的地方,这里的战争连年不断。我们如今看到的烽火台,根据其土层和夯土中的包含物分析,就是战国时期修建的。

   寻源头,天下蔡姓出上蔡

   三千多年前,蔡叔度立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普天下凡是姓蔡的,祖根都在上蔡。宋朝人编的百家姓里,蔡姓名列第155位。最近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蔡姓排名已提高到第44位。而在台湾,蔡姓人口居第8位。所有蔡姓人都称自己是周朝姬姓蔡国之后,唐代的姓氏书《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14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王族本姓姬,因此蔡姓又被称为姬姓蔡氏。

   蔡氏始祖本属王族

   驱车出上蔡县城西行不远,就看见一座高大土冢,那就是保存3000年的蔡叔度墓了。从外观上看,这位第一任蔡侯的墓冢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比我们在农村常见的坟冢大一号而已。墓冢前面立有三通石碑,倒也高大挺拔,但都没有多少年历史。石碑前方留有大片空地,设有祭坛,显然是为拜谒祖宗的蔡氏后人准备的。墓地周围是高高低低的涧沟,一片空旷,连棵树也没有。在这万物肃杀的北方冬天,蔡叔度墓更显凄凉了。

   这位蔡国的开国之君原本就是个悲剧人物,他发动的军事政变失败后,被周公旦软禁在蔡国城郊。(图4)史书上称他“既迁而死”,想必也是个性情刚烈之人。当年武王伐纣,蔡叔度战功显赫。再加上是周天子的亲兄弟,因此他的地位很高。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初,商朝故土上还有大批潜在的反对势力。但按照当时的规矩,对商朝的后裔不能杀光斩尽,必须给他们一块封地,保存商朝的香火。为了防止商朝人叛乱,周武王把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三个他最信赖、最有能力的兄弟封为“三监”,也称“三叔”,让他们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谁知没过几年,就因为周公旦摄政的事,“三叔”和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

   上蔡县文联原副主席李天亮说,在他心里,蔡叔度并不是反面人物,周公旦软禁蔡叔度也是无奈之举。1997年,李天亮写过一出豫剧——《蔡叔度》,剧终的情节是蔡叔度被取消了封国,押往囚禁处,周公旦亲自为他送行。“漫漫城郭十里亭,阵阵秋风烟雨蒙,杯杯浊酒醇又浓,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是最后的台词。李天亮说,恐怕历史的真实面目,只有周公旦和蔡叔度心里清楚。

   蔡叔度的儿子蔡仲的墓在上蔡县蔡都镇,位于周口到上蔡公路的旁边。蔡仲墓形式和蔡叔度墓相仿,只是规模略小。蔡仲留给后人的是一个贤明的形象,他在家族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励精图治,为蔡家立国600年的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天亮先生说:“如今,蔡氏的后人也分成了两派,一派尊蔡叔度为始祖,一派觉得蔡仲更有代表性,认为蔡仲才是蔡姓的始祖。”这倒是个新鲜事儿。照我的想法,只要蔡叔度和蔡仲是亲父子,谁是始祖还不一回事嘛!李天亮还告诉记者,蔡叔度墓附近有9座古墓,传说都是历代蔡侯的墓冢,最近,海内外的蔡氏后裔还想在这里建蔡侯陵呢。

   蔡氏后裔迁居四海

   当地同志介绍说,如今上蔡县土著的蔡姓不多,中国的东南沿海和台湾倒是蔡姓的主要聚居地。那么这些蔡氏后裔是怎么在海内外播迁的呢?

   读了蔡国的历史就会知道,最初蔡氏迁往他国,是因为受楚国的逼迫。古书《左氏会笺》中,有一段评论最到位,说春秋时最早臣服楚国的是蔡国,最死心塌地附属于楚国的也是蔡国,但受楚国迫害最深的还是蔡国,而对楚国打击最大的仍是蔡国……历史上蔡姓最初的几次大迁徙,无不与楚国有关。战国时期,蔡国在今天湖北的巴东县和始建县一带复国。后来楚国开发南方,先前迁到楚地的蔡人被迁到高蔡(即今天湖南常德市),建立高蔡国。再后来高蔡又被楚灭,一部分蔡人溯沅水而上,西迁于贵州地区,散布于20多个县市,他们后来被称作蔡家苗。

蔡国动乱、亡国的数百年间,其国人随着国家的逐渐衰落颠沛流离,他们有的南下楚、吴,有的迁到了秦、晋、齐、燕等国。这些远走他国的蔡国人都以蔡为姓,形成了较早的蔡氏。到了蔡国灭亡的时候,蔡人的足迹已经到达今天的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江苏、江西等地。不过在当时,绝大多数蔡国移民仍留居在上蔡、新蔡和下蔡(安徽西部的凤台县)一带。

   根据史书和蔡氏族谱的记载,在此之后,蔡姓的迁移就和中原其他姓氏的播迁融合在一起了。蔡氏向中国南方各地迁徙的原因和时间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移民基本一致。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晋朝永嘉年间。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晋王朝迁都南京,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当时济阳郡一带的蔡姓世族也在随之南迁。他们经过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今天的浙江一带。济阳考城(现在属民权)人蔡谟就是在这时避乱南迁的。永嘉南渡是中原汉人大规模向南方移民的开始,对后世影响至深,所以蔡谟就被视为济阳蔡氏的代表人物和南渡的蔡姓始祖。今天,大多数南方的蔡氏后裔认为自己的祖根地在河南济阳郡,在他们家族的祠堂里,都还挂着“济阳堂”的匾额。

   济阳郡在今兰考、民权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形成了蔡氏望族。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家族是当时济阳有名的世家大户,在他之后,有三国时魏尚书蔡睦、晋朝大司徒蔡谟、南北朝刘宋吏部尚书蔡兴宗等。一直到唐朝初年,蔡氏家族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望族。蔡氏至今在兰考仍是人数较多的大姓之一。

   唐高宗时期,今天福建的漳州一带“蛮獠啸乱”,河南光州(今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带领家乡58姓共万余人前去平乱。闽南安定后,设立漳州府,这些中原将士和家眷大都留在了当地。58姓中,不知道有多少姓蔡的,但留下名字的军官中有府兵校尉蔡长眉。现在闽台一带的蔡姓都认为其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

   唐末黄巢起义时,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加入义军。后来王潮当上了首领,带领部队占据福建,唐王朝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死后,弟弟王审知继掌大权,成为“闽王”。这个时期,随王氏兄弟入闽的中原人也在万人以上,其中的蔡姓和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合为一体,发展成为福建大族。

   宋朝建炎年间,金兵侵犯中原,中原百姓又一次大规模向南方迁移。随着中国历史上的数次移民潮,蔡氏后裔逐渐定居在江南沿海一带。明清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蔡姓许多人漂洋过海迁至台湾甚至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宋元时期,中国人口流动频繁,到了明朝,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蔡姓了。明清两代,政府有计划组织的移民活动也影响着蔡氏在全国的迁徙。

   蔡氏名人群星灿烂

   历史上蔡姓名人不少,有较真的学者专门统计了“二十五史”中列传的蔡氏名人,一共有112位,在所有姓氏中排名50位左右。广为人知的蔡氏名人有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东汉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近代教育大师蔡元培,名将蔡锷,革命先驱蔡和森……

   蔡氏在我国台湾省是名门望族,名列台湾百家姓第8位,人口超过60万。

   台湾省的蔡氏不但人数多,而且经济实力雄厚,还出了几个世界级的富豪。根据1989年美国《财星》杂志调查,当时台湾的蔡万霖家族是世界第三富豪。蔡万霖主持的霖园关系企业集团,10多年前的资产总值就高达3000亿新台币;他的弟弟蔡万才经营的富邦集团,资产也超过150亿新台币。除了蔡万霖家族,台湾省的蔡志勇、蔡鸿文、蔡进季、蔡绍华等都是国际上知名的企业家,而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祖根在中原的上蔡。

   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翔南先生对蔡姓迁移台湾的历史非常有研究,根据他的研究,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已有蔡姓人在岛上居住了。他们中有的是随军队入驻后落籍于当地的,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赴台定居的。据漳州的史志记载,明清时从漳州府7县赴台的蔡姓共48人。经过历代繁衍,今台北市区、台北金山乡、万里乡、基隆市一带的望族多为蔡氏。

   最近20年,姓氏文化热了起来,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国寻根,蔡氏也不例外。上蔡县委宣传部的魏晓伟说,最近几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蔡氏后裔经常组团回上蔡寻根谒祖,香港、台湾地区的蔡姓更是频繁回家,关心祖根之地的建设和发展。

·上一篇:浙江苍南蔡氏源流考略 ·下一篇:蔡国始封及其年代略考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