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南安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洪邦蔡氏农村幸..  · 福建漳浦县金浦梁麓书院举办春季祭祖暨蔡世远..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蔡氏总祠重光暨..  · 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一行赴尉氏调研纪实  · 香港新界蔡屋村组织宗亲到东莞塘厦参加祭祖活..  · 广东顺德甘竹蔡氏敬山公祭祖活动  · 关于集资修缮宋琼州太守蔡氏入粤始祖秋涧公古..  · 广东佛山市龙江蔡氏庸德堂举行祭祖活动  · 福建漳浦 蔡世远.蔡新故里委员会一行到福建省..  · 福建省建阳蔡氏隆重举行甲辰年清明祭祖典礼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蔡邕研究新探

作者:马现锋  发布时间:2021-10-22

   河南大学朱绍侯教授说:“蔡邕,学识渊博,精通音律和天文、数术,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和历史学家。”[1]

记载蔡邕传记的文献,目前所见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早的史书有(东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卷十七、(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卷三、(晋)司马彪《续汉书》卷四、(晋)华峤《后汉书》卷二、(晋)张璠《后汉纪》和(晋)袁宏《后汉纪》卷二十四、卷二十七等。司马彪《续汉书》卷四:“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通达有隽才,博学善属文,伎艺术数,无不精综。(《世说新语·品藻注》)”[2]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七:“(董)卓之死,蔡邕在(王)允座,闻卓死,有叹惜之音。……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3]司马彪《续汉书》比范晔《后汉书》早成书160余年,袁宏《后汉纪》比范晔《后汉书》早成书50余年。

   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也没有指明“圉”在那,并没有说蔡邕是圉县人。到了唐代,李贤等《后汉书注》在此处注“圉”曰:“圉,县,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4]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六月,唐高宗李治所立的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李贤于是年召集文官用将近半年的时间就仓促完成了《后汉书》的注释工作,史称“章怀注”。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逼令自尽,终年三十一岁。《后汉书》李贤等注,因仓促成书,仅用几个月就完成注释,虽然成就很大,但疏漏驳杂之处较多,前人多已指明。《后汉书·蔡邕列传》:“造父登御于骅骝,非子享土于善圉。”李贤注:“非子,亦秦之先,善养马。周孝王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于秦。并见《史记》。圉,养马人也。见《周礼》。”[5]也就是,李贤注“圉”,也有二说,一是“圉城”,一是“养马人”。

   《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伯(郑庄公)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之弟)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曰:“圉,边垂也。”[6]《左传·昭公五年》载:“(公元前537年)晋韩宣子如楚送女……韩起返,郑伯(郑简公)劳诸圉。”杜预注曰:“圉,郑地名。”[7]这是圉做为地名较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上的重要例证。

   杞县学者认为,此圉当指杞县圉邑。杜宝田主编1998年出版的《杞县志·总述》中说:“周代杞地分为3部,称雍丘、圉、外黄。……圉,即今杞县南部,周初为陈圉邑,后入郑,战国入韩、入魏,俱称圉邑,汉初置为圉县。”[8]《大事记·春秋》(前770至476)又曰:“周景王八年(前537年)春,晋大夫韩起至楚国迎女返,经圉(今杞县圉镇,时为郑国圉邑,唐贞观元年并入雍丘),郑伯接待慰劳。”[9](明)马应龙《杞乘》总纪二·古总纪:“杞县,开封府属邑也。……凡兼古城者二:圉县、外黄,更名者三:雍丘、杞州、杞县。……[周]景王八年甲子春,晋韩起如楚逆女。韩起返,郑伯劳诸圉(今县南圉镇是)。”[10]

   而尉氏学者认为,此圉当指尉氏县圉村,郑国圉邑。(汉)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故栾盈曰:‘盈将归死于尉氏也。’”[11]明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土类·建制沿革:“春秋,尉氏属郑国,为郑大夫尉氏之邑。”尉氏圉村,春秋时为郑国管辖,两汉亦属陈留郡尉氏县辖域,在历史上有“圉乡”之称,此说见于清道光《尉氏县志》卷之四、艺文志《琅琊王傅蔡朗碑》“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按)尉乡名。”

   河南大学朱绍侯教授在《蔡邕故里探源》一文中说:“笔者认为对蔡邕故里至今争议不休,关键在于对‘圉’字含义认识不清。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圉,囹圉,所以拘罪人。’用现代话来说,圉,就是监狱。‘一曰:圉,垂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国家的边陲。‘一曰:圉人,掌马者。’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养马人,引申也可作养马之地。但《说文》并未提到圉与县的关系。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郡国志》在‘陈留郡尉氏县’的条目下,对圉字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现引证如下:“《陈留志》曰:‘有陵树乡,北有泽,泽有天子苑囿,有秦乐厩,汉诸帝以驯养猛兽。’《集解》惠栋曰:‘圈称云: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注:陵树乡故平陵县也。’马与龙曰:‘尉氏侯刘蒜见《天文志》。建安中荀攸封陵树亭侯,见《水经·渠水注》。又县人张升见本传。’先谦曰:‘前汉县,三国魏因谢云有钟城,钟繇故居,见《元和志》。《晋志》因《一统志》。故城今尉氏县治。’”[12]

   以上引文说明,圉在秦以前是周天子苑囿。战国(应为“春秋”之误)时,是郑国东方的边鄙,是封给郑大夫的采邑,秦为乐厩,汉时为驯兽场,后封给刘蒜为侯国,汉末曹操又把尉氏封荀攸,后又封给钟繇为钟城。这里虽未提蔡邕故里,但从陵树乡、钟城,可以推断出尉氏县就是蔡邕故里。”[13]

我们注意到,关于圉名由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二记载:“鲁沟水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14]郦道元对于圉名的两种解释,都是有出处的,前则出自汉代圈称所著《陈留风俗传》,后则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圉,边陲也。”

   清代学者江永在所著《春秋地理考实》卷三中,对“圉”有详细注解,“《传》:韩起反,郑伯劳诸圉。杜注,郑地名。《汇纂》:汉置圉县,后魏曰圉城……今在杞县南五十里。”然而,江永同时也注意到,“杞县在开封府东一百里,韩起自楚反晋,郑劳诸圉,其地当近郑都,不得经杞县之圉,疑非是。”[15]今天我们看到,实际杞县在开封府东偏南100里,而圉镇更在杞县县治南45里,合计大约145里左右。我们认为,清代学者江永的怀疑不无道理。

尉氏县的“圉城”(今蔡庄镇所在地),名字来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12年,鲁隐公、齐僖公帮助郑庄公攻占了许国国都(旧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北),并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驻守许昌一带,并对他说:“我让你驻守此处,不只是为许国着想,也是聊且用以巩固我的圉地也。”这个“圉地”指的就是今天长葛县、鄢陵县、尉氏县这一带,后来在尉氏邑南35里处形成了“圉城”。此时,尉氏邑是郑国东部边疆,又是郑国别狱所在地;今天杞县圉镇一带在春秋时属陈国国境,在当时的陈国是没有“圉”这一地名的。这可以清代乾隆版《新郑县志·疆域志》为证:“春秋时郑国疆域:北到廪延(即今河南延津县),南到氾城(在今河南襄城县南),东到匡城(在今河南扶沟县西部),西到颖谷(在今河南登封县)。”

   其次,公元前537年,晋国大臣韩起前往楚国护送国王之女,回来时,郑简公在圉城设宴慰劳韩起一行。这个“圉城”,就是朱绍侯先生所考证的今天尉氏县蔡庄镇所在地——蔡庄村。春秋时期,尉氏称为“郑之东鄙”(见圈称《陈留风俗传》),意即郑国东部边境,而尉氏“古圉”正好处在郑国的边陲之地,“圉村,在尉氏县县城南12公里,小陈乡中部。相传,东汉时为陈留郡边缘地带和养马地,故名”。(见《开封市地名志》第181页)且尉氏地近郑国国都新郑。故而郑伯劳诸圉,当在尉氏之古圉地,不应在杞县之圉邑。当时,今天杞县圉镇这一带属于陈国,郑简公不会跑到那里去搞慰劳吧?《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曰:“圉,郑地名。”从公元前712年,到公元前537年170多年的时间,在郑国的“圉地”已经建成了尉氏“圉城”。

   其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成立尉氏县,尉氏“圉城”成为“陈留郡尉氏县圉乡"的所在地。到了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拜将封相”之后,尉氏县及蔡家庄的人们感到非常荣耀,就将“圉乡”改名为“蔡相乡”,从此以后,“蔡相乡”取代了“圉乡”,一直到1955年11月又改称“蔡庄乡”。这就是朱绍侯先生所说的:“在尉氏的南圉城,因多次改名,反而被忽视了。”[16]从以上的史实不难看出:尉氏“圉城”是由“圉地”演化而来的。所以说:朱绍侯先生最后定论“蔡邕故里在尉氏县圉乡蔡家庄”,是很有说服力的!是有充分史料依据的![17]

《后汉书》记载蔡邕陈留圉人,必定参考了蔡邕在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所作《琅琊王傅蔡朗碑》。碑文载:“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逮”之形讹)于兹。”[18]

   “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时间即“昭侯徙于州来”之时,也就是在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蔡昭侯)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以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19]

   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楚昭王伐蔡,蔡向吴国告急。吴王夫差认为蔡国距离吴国太远,便和蔡昭侯约定把都城迁到邻近吴国的地方,这样便于援救。十一月,蔡国迁都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尚景熙《蔡国纪事本末·蔡迁州来》:“对把国都迁到吴国附近,只是蔡昭侯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夫们的同意,所以受到一部分大夫的强烈反对。”对吴国派洩庸到蔡国访问,乘机把吴军带进蔡国,胁迫蔡国迁都,杨伯俊《春秋左传注》曰:“蔡侯欲迁于吴,故与吴谋,因聘而纳吴师。诸大夫不欲迁者,蔡侯杀公子驷以向吴解说,于是无人敢阻止矣。”[20]

由于蔡国内部政局不稳,斗争激烈,蔡国宗室贵族迫于蔡昭侯的压力随蔡昭侯迁到州来,有的不愿意去州来,为了避祸,四处迁徙逃离故土,蔡邕的祖先就来到郑国的圉城(今尉氏县蔡庄村)安家落户了。

《琅琊王傅蔡朗碑》汉代原碑也在尉氏县出土。清初著名历史学家、金石学家黄叔璥在《中州金石考》卷一《开封府•尉氏县》条目下记载:“《琅琊王傅蔡朗碑》,永兴六年(应为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蔡邕撰。《大復山樵樊翰记》:(蔡)邕有断碑数十字,在尉氏县,近岁失其传。或即指此碑也。”[21]《琅琊王傅蔡朗碑》所说的“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圉”,当指尉氏古圉城(今尉氏县蔡庄镇)。

   《后汉书》作者出于对蔡邕本人的尊重,对其“陈留圉人”身份的认定也在情理之中,不无道理。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以来,郡县连记或县乡连记表述人物籍里是通行体例,但也有郡乡连记而省略县级行政区划的特例,如《汉书·郦食其传》记郦食其为“陈留高阳人”,高阳就不是县名,仅为圉县之下一个“高阳亭”而已,甚至连“乡”的建治都不是(见《后汉书》第二十一、郡国三·陈留郡: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而蔡邕“陈留圉人”就是这种情形,圉当为尉氏之古圉地,即今之小陈乡圉村,这即是明嘉靖《尉氏县志》卷四《古迹》关于“圉村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谓史称蔡邕为陈留圉人者,指此”之由来。

   需要强调的是,蔡邕家族分迁后,经过一段时期,选择了离古圉不远的洧水之阳定居下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东汉名士蔡邕的出生及成长,成就了尉氏西南三十五里“乡人荣之”的蔡相乡及蔡家庄。

   尉氏县的阮瑀、路粹、苏林都是蔡邕的学生,这也从侧面证明蔡邕是尉氏县人。《三国志》卷二十一《阮瑀传》:“(阮)瑀少受学于蔡邕。”(晋)张隐《文士传》:“阮瑀少有俊才,应机捷丽。就蔡邕学,叹曰:‘童子奇才,朗朗无双。’”《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三国志》卷二十一《路粹传》“陈留路粹”,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路)粹,字文蔚,少学于蔡邕。”《三国志》卷二十一《苏林传》“散骑常侍陈留苏林”,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苏)林,字孝友,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间危疑,林皆释之。”[22]

   朱绍侯教授说:“蔡邕与阮瑀是师生关系,也可以由此断定蔡邕也是尉氏人。因为在中国儒家有一个说法:‘有来学,无往教。’意思是说,学生要到老师家去学,老师不能到学生家去教。蔡邕教过很多学生,住地不一,如果让蔡邕到学生家去教,他怎么会跑得过来?所以蔡邕的学生,如路粹、阮瑀家都在尉氏。另外,明清各种版本的《尉氏县志》都记有三贤祠,所谓“三贤”,即指尉缭、蔡邕、阮籍。蔡邕如果不是尉氏人,他怎能进入尉氏县的三贤祠。”[23]

明代及朴于明天启二年至六年任尉氏知县。及朴所撰《阮步兵集叙》开头就说:“尉氏故称三贤里,有七贤祠,三贤者,尉缭、蔡伯喈邕、阮嗣宗籍也。”[24]仔细品味,“尉氏故称三贤里”,“故称”,也就是很早就有这个称呼了。

   清顺治《尉氏县志》卷四、艺文志《由东子传》记载:“尉氏故名三贤里,三贤者,尉缭、蔡中郎邕、阮步兵籍也。尉、蔡之后,鲜闻人,惟诸阮宗系独绵,自魏晋以来,代不乏人。……尉缭之武库,蔡中郎之学海,阮嗣宗之青白眼。……”

   尉氏古称“三贤里”,即三贤故里。三贤者:秦·尉缭、汉· 蔡邕、魏·阮籍。尉氏县城北门外古有三贤故里碑。清乾隆时尉氏县知县张大鼎《三贤祠碑记》:“尉治北门外旧有碑一座,榜曰三贤故里。考之《志》,乃战国时尉缭、汉蔡邕、晋阮籍也。”[25]韩丙寅先生《豫叟遇搜记》:“‘三贤故里’碑原来立在城北距县衙三里的地方,群众称为‘三里碑’。碑刻‘三贤故里’几个大字,右上方小字为:三贤者,秦·尉缭、汉·蔡邕、魏·阮籍。在旧时代,无论大小官吏来尉氏,到此碑前都要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可见此碑代表了尉氏的品味及尊位。据城关镇小西门村群众张大卯、贾林、杨风春等回忆,蒋介石扒黄河之前此碑还在,过水灾之后就不见了,很可能是淤到了地下,今尉州大道上海公馆处。”[26]

   尉氏县蔡庄镇,古称圉乡,因蔡邕“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乡人荣之,而得名蔡相乡。据嘉靖《尉氏县志》卷四《古迹》:“蔡相乡,即蔡家庄所在数十里之通名。盖以邕尝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故当时呼其地曰蔡相乡以荣之。”《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由“当时”一词可知,圉乡应在蔡邕在世或者去世不久(也就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就改称为蔡相乡。

蔡邕逝世后不久(蔡邕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逝世),尉氏县就有蔡邕祠。明嘉靖《尉氏县志》卷四、杂志类·祠庙:“蔡相公祠,在县南五十里蔡邕墓前,未详创自何代人,至今焚修靡替。史称‘邕既殁,兖州、陈留皆画像颂之’。然则乡土立祠,故其所也。”这段话说明,明嘉靖时,蔡邕墓前的蔡相公祠就很古老了,而且,“焚修靡替”。可能从蔡邕被杀时,家乡父老乡亲们就建祠祭悼,也就是“乡土立祠,故其所也”。

   “蔡祠茂林”,“尉氏八景”之一。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专权,征辟蔡邕入朝。蔡邕不得已应诏赴京都洛阳任职,其弟子阮瑀、苏林、路粹等在尉氏县西四十里燕子陂给老师饯行。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蔡邕死后,四海之内“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乡土立祠,故其所也”。蔡邕的弟子阮瑀带领其他后学晚辈及当地乡绅百姓在尉氏县燕子陂(今尉氏县大营镇君李村)修建蔡相公庙(祠)进行祭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阮瑀等所立的《祖帐碑》到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李廷宪重建蔡相公庙时还残存古碑上截,残碑碑文曰:“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缱绻不能别者累日。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明嘉靖《尉氏县志》卷四)明末阮汉闻有诗为证:《燕子陂蔡相公祠》(《河南通志》卷七十四、艺文三)诗曰:“中郎伏腊故多祠,此地云埋祖帐碑。归痛陈留图像日,去愁郿坞筑宫时。桑鸠雨坐桃花岸,秧马煙驰燕子陂。竹党桐孙如有恨,北风飒飒几纷披。”《祖帐碑》应立于蔡邕死后、王允被诛杀后不久,即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后不久。据道光《尉氏县志》卷四记载,该断碑在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编修《尉氏县志》时还存在,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编纂《尉氏县志》时就不知所踪了。

   燕子陂蔡相公庙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历经朝代更迭,几成废墟,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里人李廷宪在原庙废址上重修蔡相公庙。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又加以整修,今存乾隆十年《重修碑记》。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编纂《尉氏县志》时蔡相公庙犹在,后损毁。2003年,乡民筹资在原址再次重建了蔡相公庙。[27]

   尉氏县蔡邕墓冢魏晋时期应该非常高大。蔡邕死于狱中后,王允后悔,“欲止而不及”,“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后汉书·蔡邕传》)。估计此时或曹操掌权后,蔡邕即被平反。蔡邕家乡的父老乡亲对蔡邕都十分崇敬。《蔡邕别传》曰:“东国(宗)[崇]敬(蔡)邕,不言名,咸称蔡君。兖州、陈留并图画蔡邕形象而颂之曰:‘文同三闾(屈原),孝齐参骞(曾参、闵子骞)。’”[28]

   晋代蔡氏更是恩荣有加。蔡邕的次女蔡贞姬,嫁于泰山南城的羊衜,生女景献皇后羊徽瑜、生子羊祜。景献羊皇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泰始九年,追赠蔡氏济阳县君,谥曰穆”(《晋书》卷三十一《景献羊皇后传》)。羊祜,“蔡邕外孙,景献羊皇后同产弟。……祜当讨吴贼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关内侯,邑三百户”(《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古代陵墓封土高度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29]《春秋纬》:“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30]

   明·胡谧等《河南总志》卷三《开封府·古迹》:“蔡议郎墓,在尉氏县南隗保,汉议郎蔡邕所葬。见《人物》。”[31]查阅《尉氏县志》,尉氏县也曾多次遭遇洪水灾害,而尉氏县县志办于1959年拍的“蔡庄乡南大朱蔡中郎冢”照片蔡邕墓还是非常高大的。

   尉氏县不但有蔡邕墓、蔡邕父亲蔡稜墓,还有琅琊王傅蔡朗墓。尉氏蔡相乡古有蔡相公(蔡邕)墓。嘉靖《尉氏县志》卷三《隐逸·蔡稜传》:“东汉蔡稜,字伯直。父携,稜其长子也。……年五十三卒。(出蔡邕《祖携碑》)”卷四《古迹》:“蔡家庄,在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及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今有祠庙祀邕。”也就是说,蔡家庄不但有蔡邕的墓,还有蔡邕祖先的墓。同卷《宅墓》:“汉蔡邕宅,在县南三十里蔡家庄。……蔡稜墓,在县南四十里隗村保。相传蔡邕祔葬其侧。”蔡邕的祖父蔡携、父亲蔡稜和蔡邕的坟墓都在尉氏蔡庄镇,唐章怀太子李贤及其门客为《后汉书》作注释所引用的《邕祖携碑》也应该在尉氏县蔡庄镇蔡氏祖莹。清黄叔璥《中州金石考》卷一记载,蔡邕于东汉永兴六年(应为永兴元年)所撰的《琅琊王傅蔡朗碑》也在尉氏县(见上文)。蔡朗碑在尉氏县,说明蔡朗墓也应在尉氏县,蔡朗与蔡邕同宗同族,死后也是葬在尉氏县蔡家庄的蔡氏祖茔之内。

   正如嘉靖《尉氏县志》卷一考证的那样,“蔡邕故里,为尉氏八景之一,《志》籍相袭,端有所自,非若寻常见于称播之间者也。”朱绍侯教授说:“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王昈《尉氏八景·蔡邕故里》诗:‘才华孝义冠当时,砌畔曾生连理枝,三日三台何烜赫,一成一败更参差。辨琴为遁江南迹,捐馆徒兴北海思,我亦从来慕英俊,不知故里在蓬池。’从诗文来看,王昈对蔡邕一生是很了解的,也可以说是有研究的,但就是对其故里圉在哪个县,游览了尉氏八景,才知蔡邕故里在蓬池。按蓬池乃是尉氏八景之一,此处暗指尉氏。”[32]明成化《河南总志》指出蔡邕墓在尉氏县的同时,还记载了“尉氏八景”有“蔡邕故里”一景。《河南总志》卷四《开封府·景致》:“尉氏八景:蓬池温泉、蔡邕故里、阮籍啸台、兰若晚钟、康沟夜月、柳陌晴烟、柏林擎雪、圣井甘泉。”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刻本《开封府志》采用了成化《河南总志》、嘉靖《尉氏县志》的说法,认为蔡邕故里和蔡邕墓、蔡邕宅在尉氏县。万历《开封府志》卷五、古迹:“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33]卷十七、人物:“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阮瑀,字元瑜,尉氏人。少受学于蔡邕。”[34]卷三十四、陵墓:“蔡邕墓,在尉氏东北四十五里。邕,中郎。唐温庭筠诗: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比,枉抛心力作词人。”[35]按,说蔡邕墓在尉氏东北四十五里是错误的,“尉氏东北”应为“尉氏东南”之误,《康熙开封府志》就加以修正。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的《开封府志》还是采用成化《河南总志》、嘉靖《尉氏县志》的说法,认为蔡邕故里和蔡邕墓、蔡邕宅在尉氏县。康熙《开封府志》卷十六《古迹》:“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36]《大清一统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一百五十《开封府·古迹》:“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37]这说明,《开封府志》一直是支持蔡邕故里在尉氏县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38]《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因此冠名“钦定”二字,全书正文一万卷,目录40卷,始修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年),历时两朝二十八年成书。《古今图书集成》是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皇帝要亲自御览,编纂官组织材料,文字措辞应该慎之又慎,该书认为“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尉氏县是可信的。1932年,王幼侨主持编写了《河南方與人文志略》一书,由北平西北书局印行。在第四编、人文·河南有名之人物中,有“蔡邕(尉氏人)工书,创飞白体,亦千古独步也”的记载。[39]王幼侨,河南安阳人,学识渊博,曾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河南省通志馆纂修等职务。他在河南修志事业方面成绩卓越,贡献颇多,亲自撰写志书,在方志理论方面有独到见解,我们认为,近人王幼侨对蔡邕“尉氏人”的身份认定是有事实依据的。[40]开封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李村人《关于蔡文姬故里的资料》说:“再据《开封府志》、《尉氏县志》上的记载和实地调查,我认为,尉氏县南方偏西三十五华里的蔡庄就是蔡邕的故里。现在该村有一千五百户人家。姓蔡的有百十户,多居于该村西段中间。蔡邕的故宅旧址就在此处。现在是菜园地。该村东方七华里处有他父、祖的坟墓。”[41]

   研究蔡邕故里,也要结合出土文物和社会调查资料,综合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史学界、考古学界所说的“三重证据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新材料(考古资料和古文字资料)相互印证,结合调查资料和口述史料,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和方法来研究历史问题。

尉氏县出土、文献记载的几通古碑[42]也是蔡邕故里在尉氏的佐证:

   1、《琅琊王傅蔡朗碑》(汉·蔡邕撰,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原碑已佚,文存明刻本《蔡中郎集》、(清)顺治《尉氏县志》卷四、道光《尉氏县志》卷十七):“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逮”之形讹)于兹。”

   2、《祖帐碑》(汉·阮瑀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立,原碑已佚,文存明嘉靖《尉氏县志》卷四)残碑碑文曰:“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缱绻不能别者累日。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

   3、《重修三官庙碑记》(明·郭堂(尉氏知县)等立,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1991年春出土于尉氏县蔡庄镇,后佚失,2018年8月该碑在洧川镇养马寨发现,现立于尉氏县蔡邕故里文化园内):“开封属邑尉氏县治迤南距城三十余里,有古迹镇店名曰蔡家庄。在汉时为陈留所属之域,名贤蔡邕之故乡也。”

   4、《兴修蓬池碑》(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立,扶沟县进士、江西右布政史曹嘉撰文,原碑已佚,文存嘉靖《尉氏县志》卷五):“尉氏县东北里许,故有蓬池焉。……乃韩君(现锋按,韩君指时尉氏知县韩志仁,字德夫)复谓蔡邕、阮籍并垂闻望,池固籍(阮籍)之遗也。然邕(蔡邕)既同郡土,寻幽览胜,曾无尺踵寸眸及此密迩之地邪!矧籍(阮籍)也才高而放达,邕(蔡邕)也学粹而深沉,虽仕隐殊途,静躁异致,要皆一代豪杰,百世之师表也,遂命之曰‘蓬池书院’。而并像二贤于其中,欲吾党之子,两相效法,兼采其长焉。”

   5、《明处士朱公墓志铭》(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立,1986年出土于尉氏县蔡庄镇大朱村):“公讳克顺,字成之,[号]北园,其始祖面先为隶颖上人,洪武初,徙居尉之蔡相乡,乃蔡邕故里也。”

   6、《尉氏县重修凉马寺记》(明·黄策(尉氏知县)等立,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立,2004年出土于尉氏县南曹乡院庄村,该碑现立于凉马寺前):“尉邑囗南四十五里岳寨保凉马村有寺曰凉马,厥囗自囗囗关公歇马处也。……北镇武穆大寨,西邻蔡邕故庄,南接篯铿佳处,东通阮籍先乡。”

   7、《皇清邑庠生员显曾祖考廉夫府君暨显曾祖妣赵太君墓志》(简称《朱载简墓志》,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立,出土于尉氏县蔡庄镇大朱村):“先曾祖考邑庠生员,姓朱氏,讳载简,字廉夫,开封府尉氏县留石保人。原籍洪洞县,明初,始祖太公迁居尉南,占籍蔡家庄。阅六世,九世祖治亭公移居蔡中郎墓侧,因家于兹村,名朱家庄。”

   8、《三贤祠碑记》(清·张大鼎(尉氏知县)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立,原碑已佚,文存清道光《尉氏县志》卷十七):“尉治北门外旧有碑一座,榜曰三贤故里。考之《志》,乃战国时尉缭、汉蔡邕、晋阮籍也。三贤之子孙皆式微不著。邑南有蔡家庄,人户尚数百,或即邕之支派。……慕三贤之芳躅,因于学宫旁文昌阁后特辟屋三间以祀,庶三贤之灵,爽有所式凭。”

   9、《重修蔡中郎祠碑记》(清(岁贡)朱淑孔(邑人)撰,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立,原碑已佚,文存清道光《尉氏县志》卷十七):“吾村旧有中郎墓,迤北有蔡家庄,迄今千有余年矣,历代相传,概无异辞。又征之邑乘,云:‘城南四十五里有蔡稜墓,中郎墓附焉。’既有其居,又有其墓,似乎可信而未可疑也。……吾八世祖治亭公,仰其高风,上居墓侧,捐地一区,创立祠堂,诚盛事也。奈历久颓败,旧址仅存。吾先于聚族而谋曰此,非吾祖之所成乎?鐻金修筑,面貌巍然,倏焉改观。不意,及今仅三十余年,而荒芜亦甚矣!祠宇虽存,而树木斩伐,道路交冲,荒烟蔓草,几成狐兔之场。嗟乎,吾先祖创建于前,吾诸父增修于后,所以崇祀先哲者为何如,而乃致令若此哉!因与叔姪兄弟共议捐修,即其地基,崇其墙垣,周围树以槐柳绕墓植以松柏,十年以后,将见林木阴翳,鸣禽萃止,黄童白叟于焉登临。骚人游客,互为啸歌名胜之地;巨丽之观,可俟而成也。倘后世子孙览兹佳丽,感发兴起,善承先人之志,继继绳绳,修续相仍,则此祠此地可以永久而不废矣!然有窃有感焉。人特患生无其德,死无其名,是掩没不彰耳!倘有声施后世,德垂奕祀,未有不尸而祝之者。不然,中郎去今千年,何自吾祖治亭以至于今而爼豆不衰也。然则斯举也,不独上乘承先志已也,亦可使后世子孙鉴前修之芳徽,思先祖之盛举,群焉共作。是仰是承,以成孝弟,慈让之风,不失和辑,雍睦之义,则其有裨于吾族者,岂浅鲜也哉!至中郎轶事,载在汉史,不敢侈陈懼卖也。嘉庆十三年。(按,旧碣张金灵先生记云:‘中郎性至孝,庐墓哀思,致驯兔之祥。才逸学博,世推通儒。’)”[43]

   10、《重修尉氏县文庙记》(民国·郑陈琦(尉氏县知事)撰书,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立,原碑已佚,文存民国《尉氏县志编纂底稿》第十九册、金石):“尉氏文庙,在城东南隅。甲寅(民国三年,1914年)夏五(月),琦宰是邑。……尉氏水深土厚,代有闻人,数年而后,尚有蔡中郎、阮步兵之流亚复出者乎!”

   朱绍侯教授《蔡邕故里探源》一文说:“我在尉氏县召开的一次‘蔡邕、蔡文姬学术研究会’上,公开表示,我原来也主张蔡邕故里杞县说,后来文献看多了,才知在古文献中,早就有蔡氏故里在尉氏一说,而且此说的文献较早,数量较多,所以我才从尉氏说。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根据新发现的文献,改变旧观点乃是常见的事,……笔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还是要求实,追求真理的。”[44]

   综上所述,春秋末期,“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而蔡邕先世“氏家于圉”的圉当在尉氏之古圉邑,也就是今尉氏县蔡庄镇周边一带,因为蔡邕“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乡人荣之,而改圉乡为蔡相乡,也就是现在的尉氏县蔡庄镇。最后引用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的话:“根据现有的各种材料,可以断定蔡邕及其女儿蔡琰的籍贯东汉陈留圉今地在河南尉氏县蔡家庄。”[45]


   注释:

   [1]《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序》,李建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2]《宋本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二册第142页;《七家后汉书》,(清)汪文台辑,周天游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0页。

   [3]《后汉纪校注》,(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3页--754页。

   [4]《后汉书》(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83页。

   [5]《后汉书》(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第1289页--1290页;《周礼》钱玄、钱兴奇、王华宝、谢秉洪注译,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04页。《周礼·夏官·司马第四》:“圉师,掌教圉人养马。……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译:圉师负责教圉人养马。……圉人掌管养马喂料放牧等事,听从圉师的指挥。)

   [6]《左传(春秋经传集解)》,(战国)左丘明撰,(西晋)杜预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59页。

   [7]《左传(春秋经传集解)》,第1265页--1270页。

   [8]《杞县志》,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杜宝田主编,张效刚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9]《杞县志》,杞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杜宝田主编,张效刚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0]《杞乘译注》,杞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高洪宪主编,刘慧敏、张传俊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第4页。

   [11]《合校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6页。

   [12]《后汉书集解》,(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二十一、郡国志三·兖州,第1227页;《陈留志》,(东晋)江敞撰,见《汉魏六朝杂传集》,熊明辑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四册第2044页“陵树乡”。

   [13]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7页--第8页。

   [14]《合校水经注》第345页。

   [15]《春秋地理考实》,(清)江永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6]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在尉氏的南圉城,因多次改名,反而被忽视了,故有些字典、辞典都把圉收在杞县内,而南圉城反而不知去向。但至清朝时,形势大变。在尉氏的西南圉城已显露出来。故蔡邕故里在尉氏说,也多为学术界所承认。明清诸多地方志皆称蔡邕故里在尉氏县西南三十五里蔡家庄(古圉乡所在地)。”(《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8页)

   [17]《蔡邕、蔡文姬故里新考论文集》,李文建、孟庆梅编著,2019年10月印刷,第70页--73页。

   [18]《蔡中郎集》,《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景印明兰雪堂活字本,卷三;《蔡邕集编年校注》,(汉)蔡邕著,邓安生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第9页;第13页邓安生注:“(六)[元]:各本皆作‘六’。按,永兴为桓帝年号,仅二年,‘六’必‘元’之形讹,今据正。”邓说是。

   [19]《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卢苇、张赞煦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20]《蔡国史纪事本末》,尚景熙、尚伟、尚丹凤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116页。《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杜预注:“畏楚而请迁,故以自迁为文。”(《左传(春秋经传集解)》第1714页--1715页)又曰:“吴洩庸如蔡纳聘,而稍纳师。师毕入,众知之。蔡侯告大夫,杀公子驷以说,哭而迁墓。冬,蔡迁于州来。”杜预注:“元年(鲁哀公元年,蔡昭侯二十五年),蔡请于吴,中悔,故因聘袭之。杀驷以说吴,言不时迁,驷之为。将迁,与先君辞,故哭。”(《左传(春秋经传集解)》第1722页--1723页)尚景熙说:“吴大夫洩庸聘蔡纳师,实际是蔡昭侯与吴国合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也说:‘私召吴人,乞迁于州来。’蔡昭侯这样做,是要用兵力威胁的办法强迫大夫们迁国。就这样,以公子驷为首的大夫们仍不愿迁徙,所以蔡昭侯‘杀公子驷以说’。”(《蔡国史纪事本末》第116页)

   [21]《中州金石考》(《历代碑志丛书》第14册),(清)黄叔璥撰,顾氏《金石舆地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2]《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金名、周成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阮瑀见第377页,路粹见第379页,苏林见第392页;(晋)张隐《文士传》,见《汉魏六朝杂传集》,熊明辑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三册第1428页。

   [23]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7页。

   [24]《阮籍集校注》,(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10页。

   [25]《尉氏县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刻本,卷十七、艺文志·碑记。

   [26]《豫叟遇搜记》,韩丙寅编著,2019年9月印刷,第270页。

   [27]详见拙作《蔡祠茂林今安在》,《儒林门第》2019年第5期,第30页--31页。

   [28]《蔡邕别传》,见《汉魏六朝杂传集》,熊明辑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一册第155页--158页。

   [29]《周礼》,钱玄等注译,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204页。

   [30]《七纬(附《论语谶》)》,(清)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54页。

   [31]《河南总志》,(明)胡谧等编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影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刻本。

   [32]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7页。

   [33]《万历开封府志校注》,(明)宋伯华、朱睦㮮、曹金等纂修,王学春、吴朋飞、马珂、刘陆军校注,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34]《万历开封府志校注》,第301页--302页。

   [35]《万历开封府志校注》,第508页。

   [36]《康熙开封府志点校》,(清)管竭忠、张沐纂修,曹景宪主编,郭书学、孙富山点校,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33页。

   [37]《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李建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页、第53页。

   [38]《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李建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三百七十一卷、开封府部汇考二·开封府山川考。

   [39]《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李建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80页--81页。

   [40]《蔡邕故里考实》,王广成撰,《河南史志》2018年第4期,第33页--37页。

   [41]李村人《关于蔡文姬故里的资料》,《胡笳十八拍讨论集》,《文学遗产》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9页--第261页。

   [42]《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李建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41页--145页。

   [43]清道光《尉氏县志》卷八《选举表》,张金灵,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恩贡。

   [44]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5页--第6页。

   [45]《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王兴亚、马怀云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185页《蔡邕籍贯诸说的分歧与考实》,第182--183页结论。

参考的《尉氏县志》版本:

   1、《尉氏县志》,(明)曾加诰、汪心等纂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刻本,上海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本1963年影印;《嘉靖尉氏县志新注》,李振民总编,李文建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尉氏县志》,(清)高桂等纂修,顺治十五年(1658年)刻本,北京图书馆清代方志选刊1982年影印。

   3、《尉氏县志》,(清)刘厚滋、沈溎等纂修,道光十一年(1831年)刻本。

   4、《尉氏县志编纂底稿》,尉氏县修志馆编,王子敬、张焕甫、谷瑜斋、徐仙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稿本,《尉氏县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誊影复印。

   5、《尉氏县志》,尉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黄振海总编,于兆福副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尉氏县志:1986--2004》,尉氏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尚春杰主编,李永瑞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附录1】陕西省蓝田县蔡邕宅和蔡文姬墓

   蔡邕和蔡文姬曾经在陕西省蓝田县生活过。查阅《蓝田县志》,记录如下:

   据《蓝田县志》记载,蓝田旧有蔡邕宅和蔡文姬墓。《雍正蓝田县志》(清雍正八年增刻顺治本之钞本)卷一《古迹》:“蔡伯喈庄,在县东南二十里,今名蔡家湾。北关外有塚,乃其女文姬葬处。”卷二《流寓》:“蔡邕卜筑于邑之山南,今名蔡邕庄。”《嘉庆蓝田县志》(国家图书馆藏本)卷八《人物·流寓》:“蔡邕,旧《志》:‘邕卜筑于邑之南山,今名蔡家村(又名蔡家湾)。’按,《后汉书·蔡邕传》,初平元年,拜邕为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则邕之寄家口于蓝田亦容,或有之事也。”卷十四《古迹·陵墓》:“蔡文姬墓,旧《志》:‘在县东二十里。’案,魏武赎文姬,复适陈留董祀。依回许邺,未闻复至关中。此墓疑属附会。”《民国重修蓝田县志》(民国三十年餐雪斋铅印本)卷十七《寓公传》:“蔡邕卜筑于邑之南山,今名蔡府村,又名蔡家湾。马《志》云:按,《从汉书·蔡邕传》,初平元年,拜邕为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则邕之寄家口于蓝田亦容,或有之事也。”

   【附录2】世界蔡氏宗亲来尉氏县寻根祭祖盛况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来尉氏县蔡庄镇寻根祭祖。许鸿超、于兆福编《尉氏姓氏寻根》第691页:“全县共有蔡氏1081户,3487人(2006年统计资料)。其中蔡庄镇西街村是东汉名士蔡邕的故居,所居蔡氏皆为蔡邕的后裔,据今1800余年,支裔于清朝中期移居朱曲镇山魏村,约200多年,历10代。”

   2018年2月26日,世界蔡氏宗亲联谊会2018年年会结束后,世界蔡氏宗亲代表蔡建利、蔡明亮等和蔡邕后裔蔡国献一行到尉氏县蔡庄镇拜谒蔡邕祠、蔡邕墓,并到尉氏县方志馆参观蔡氏史事。蔡建利先生说,世界蔡氏宗亲联谊会是全世界蔡氏宗亲的联谊组织,尉氏作为蔡氏祖先所在地,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蔡氏宗亲到尉氏蔡庄镇怀古惜今,寻根问祖,拜谒蔡邕墓和蔡邕祠堂。

   2019年10月7日上午,由河南省蔡氏宗亲会主办的主题为“吉祥重阳 礼敬先贤”——2019登高君子山暨蔡公祠揭匾仪式在开封市尉氏县君李村君子山举行。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欣然为君李村题写“蔡公祠”三字匾额。河南省蔡氏宗亲会会长蔡玉建、秘书长蔡晓临、蔡健波、台湾蔡姓同胞蔡智信等蔡氏宗亲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阮姓委员会副会长阮留宪、首席顾问韩丙寅、阮秀荣、阮军权及蔡邕后裔、阮瑀后裔、市县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与社会各届人士参加了这次活动,共同见证蔡公祠揭匾仪式的举行。河南省蔡氏宗亲会蔡晓临致辞:“河南省蔡氏宗亲会代表一行有幸与各位来宾相约东汉名士——蔡邕故里尉氏县,欢聚于大营镇君子山之巅,共同登高祈福,礼敬蔡氏先祖蔡邕。东汉末年,生逢乱世的中郎公和他的女儿蔡文姬潜心治学、历经坎坷,为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学艺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父女二人在中国文学、音乐、书法等方面成就显著,千百年来,中郎公父女既被蔡氏后裔世世代代顶礼膜拜,又成为亿万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坛巨星,备受世人敬仰。身为中郎公后裔,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为在中郎公家乡牵头主办2019年重阳登高暨蔡公祠揭匾活动感到无比荣幸。……1830年前,我们的先祖中郎公西入洛阳为官,与他的家乡弟子阮瑀等人相会于君子山。阮瑀带领弟子门人为中郎公祖道饯行,数日不离,师徒情深,成为千古佳话,启迪后人。中郎公遇难后,他们又为恩师建祠纪念。1830年后,蔡氏后人与阮氏后人再续前缘,在重阳佳节登上君子山,抚今追昔,共同礼敬先贤!这是蔡阮两家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尊师重教、礼敬先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后我们两家人要亲如一家,守望相助,将这份传统友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像今天植下的这一株柏树,流芳百世,万古长青!

   今后,我们会利用自身影响力,感召和联络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更多的蔡氏后裔来先祖故里寻访先祖遗踪,与故里亲人叙旧话新、寻亲联谊、光耀祖德!

今后,我们希望有机会与先祖故里的蔡氏后裔、阮氏后裔以及尉氏人民同心协力、献计投资、共谋发展,为中郎公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

   (作者马现锋2020年621日改定于尉氏县

·上一篇:济阳蔡氏根繁潮汕,蔡京后裔考 ·下一篇:阮瑀祖道蔡邕于燕子陂时间查考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